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本单元是学习宋词,所选四位此人都是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大家,因此不能仅停留在对一词一作的赏析,要看到作家的特点和贡献。但考虑到学情本身,及高考要求,需要老师给出明确的鉴赏方向,循序渐进,让学生有的放矢,学有所得,既能满足考试需求,又能真正提高鉴赏水平,完成课标要求——诗词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分析表现手法。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对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情感态度价值观:希望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分析意象意境,理解内容和情感,并对艺术手法进行赏析。【教学难点】鉴赏其中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从意象入手,分析意象意境,在朗读中品味语言和技巧【学习难点】:鉴赏艺术技巧。【教法与学法】教法:指导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点播提问;学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提前预习、背诵。【教学过程】一、导入:在同学们到过的城市中,你认为哪个城市的风物最让你赞叹?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学生自愿发言)对于展现描写都市风貌的美,宋代词人柳永的《望海潮》可谓是最佳典范,传说此作品竟引起金兵南下侵占的欲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看他是如何描写杭州之美的。二、首先请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简介宋词的有关常识及作家柳永。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课件展示)三、朗读《望海潮》,因声求气。1、首先提问背诵,以此检查课前预习情况。(因为熟读成诵是鉴赏的基础)2、老师示范朗读,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有意识给同学们校音。3、全体齐读,振奋精神,便于进入情境。为鉴赏做准备。四、疏通文意:找两名同学用最优美的语言描绘上阙和下阙,最后用课件展示,意在引起对比,引导学生要提高表达能力。五、分析意象意境:(作为鉴赏的切入点)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分钟,同时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同学们合作研讨,自己去黑板板书)2、老师课件提示:指导分析意象和意境:上片: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十万人家云树堤沙怒涛天堑珠玑罗绮————杭州(美丽、富庶繁华)下片: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钓叟莲娃千骑高牙————西湖(美丽、祥和、游人不断)六、整体把握内容与情感:(落实教学重点)研讨课后第一题:(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研讨组织一份共同的答案,五分钟后回答)问题:《望海潮》一词描绘了怎样的一种都市生活景象?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情?提示: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地理位置说是东南重镇;从历史传统上看是三吴都会;自然景观方面有钱塘,有西湖,有壮丽,有秀美;从市井面貌上看,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百姓生活方面呈现出安居乐业的'祥和局面。从全词看,作者全面,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七、分析艺术技巧:(突破难点)探究问题:1、本词中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提示:这是结构方面的艺术技巧,用这三句总领全词,概括介绍杭州情况。下面的内容都是针对这方面来铺叙的。(提示同学们:)善于铺叙,首尾完整,这也是柳永词作常用的技巧。探究问题2、针对景物方面的描写,你能看出哪些艺术技巧,或者表现手法?提示:整体看1铺陈描写,时空全方位写出杭州的美丽与繁华。(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2点面结合,既有对杭州全貌的描写,如“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也有局部细致的刻画,如“烟柳画桥”“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等典型事物人物的展现。3大量运用数词,(十万三秋十里千骑)4融情入境,作者把对杭州的喜爱完全融入到了对景物的刻画中。5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绮羌管菱歌嬉嬉钓叟莲娃)局部看:比喻(怒涛霜雪)夸张(十里荷花千骑)八、深化成果,展示评价:1、请同学们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同学们结合刚才鉴赏提示,自由发言。老师用课件展示示例)2、看前人如何评柳词(课件展示)九、课堂小结,整体评价:迷醉于柳永笔下的杭州,不禁心向往之。然而同学们认为柳永的描写完全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吗?(同学们回答)不尽然,作者这样写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