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档案征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征文吧,好的征文一般具有句段文采飞扬的特点。那么你有了解过征文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档案征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档案征文1历史学家称档案是"没有掺过水的史料",它比其他资料来源可靠。在众人眼中,档案都是书写在文本上的文字资料,但在株洲县却有一处独特的"档案"——摩崖石刻。它的特别之处在于文字资料是刻画在石碑上和墓碑上。为了保护好这件"活档案",文物部门已经把它作为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保护。摩崖石刻处在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崖上,周围绿树掩映,裸露的花岗岩石壁上赫然写着14个笔力遒劲、端庄俊逸的阴刻楷书,右书"元又配刘刘坟在上",左书"夫主易仕俊刊".据史料记载,这是清代嘉庆年间进士训导易仕俊为其原配、继配合冢所立。训导一职在清朝的文职官位中约为从七品,()主要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辅佐地方知府。按现在的说法,相当副县级干部呢。摩崖石刻墓碑与其墓冢相距60余米,中间隔一口小山塘。摩崖石刻墓碑保存较好,字迹清晰。原墓葬规模较大,后来当地村民将墓前建筑拆除,兴修水利,墓冢被盗,不复存在,留下一对汉白玉石的墓志铭。墓志铭上的字属于阴刻楷书,每行18个字,一块有18行,另一块12行,约400余字,记载了易仕俊原为山西太原人氏,因避祸乱来到醴陵(今株洲县),在此地行善举,建桥梁,修文庙,造书院,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墓志铭详细介绍了易仕俊的家事生平,可以说是一篇盖棺定论的总结。这处刻在石碑上的专属档案,对研究当地清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南阳桥摩崖石刻的存在证明了档案文化的多元化,它呈现出独有的特点。这类档案不易被破坏,像纸质档案的话可能由于年代久远,纸张容易泛黄脆裂,保存条件不好的话还容易被虫类破坏和因环境潮湿而腐烂。但它和纸质档案一样是信息的资源,立体的反应了当时历史的真实记录,为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我是一名文物工作者,涉足于档案管理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我接触到的档案多数是实物,与其他单纯纸质档案有很大的区别,就像我所说的摩崖石刻吧,从文物的角度来看,这算是馆藏文物。诚然,文物和档案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保管馆藏文物方面的一些方法是可以应用到一般档案中的。我以为。刻在石壁上的档案,留给我沉甸甸的思考。档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传承、保护、利用和开发好这些资源,是档案不朽的主题。档案征文2我与档案结缘是1978年的事了,知青下乡,我在株洲县农村锻炼成长。那年招工返城,我进了一家市属国营企业当工人。因为是党员,厂里不久安排我从事人事档案工作,1985年调进了市档案局。三十多个春秋的档案生涯,酸甜苦辣丰富了我的人生历程。档案人要有一颗爱心。档案职业是平凡的,这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是堆积如山的档案和图书资料,有的是忙不完的琐碎凡事。收集、分类、整理、编目、查阅、利用、编研,工作是单调的重复,耐不住寂寞和清贫,就会感到枯躁、乏味,而且事事具细、件件攸关,来不得半点马虎,每天埋头苦干,往往还看不出什么成绩来,特别是档案馆的工作性质决定与外界接触少,犹如身在闺中。因此,有人干不了多久,就想方设法跳槽了。前些年,单位人事变动,进进出出,我也有过换单位的想法,稍做努力也可实现,反过来想我选择了这份职业,我又热爱它、适合它,所以我放弃了。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平淡无奇的生活,我在平凡中起步,在平凡中求索,我喜欢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档案人要有一种境界。档案工作是崇高的,档案讲的`是真实,记录客观存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从政治角度而言,档案是保密的,档案人就也是保密员,一份档案资料的泄露,往往会引发一个矛盾,造成不良影响。就业务技能来说,档案人讲的是眼勤手快,慧眼识珠。记得我到市局上班的第一件事是整理馆藏两万多册图书资料,当时我怀孕在身,望着库房里一堆一堆的图书资料,感到工作压力很大,但是时间紧工作不能耽搁,我一人每天早出晚归,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看到零乱满屋的图书资料在我手中变得规范有序,心里颇有一份成就感。几十年来,我在档案局的业务岗位都干过,几乎走遍了全市的机关、企业、学校、县区、乡镇、社区指导档案建设,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结交了朋友,一步一步走上了领导岗位。档案人要有一点追求。档案事业是永恒的,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黎民百姓,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无不与档案息息相关。中华文明五千年,档案的宝藏璀璨夺目。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档案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因为档案的存在,回过头来我看得清自己走过的路。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档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形式和手段也在发生变化,如何创新理念,如何开发利用,将死档案变为活信息,更好地造福社会和人民,档案事业任重道远。老骥伏枥不言悔,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