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升和毫升》导学设计一、知识结构本单元内容主要认识容量和容量单位。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教材中,都安排在体积计算之后。考虑到容量与容量单位在生活里经常出现,学生会经常接触,同时也和长度、质量的含义及计量单位一样,单独认识和学习是可行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容量,通过容量的多少又可以认识容量单位。因此在四年级单独列出一个单元教学。事实上如果学生具有了容量的概念,对于体积这一抽象的概念的认识,是十分有利的,将成为认识“体积”的基础。本单元分三段安排:先通过例1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再通过例2~例4分别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最后通过例5学习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并学会简单的换算。教学重点:1、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2、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教学难点:教学升和毫升,让学生体会它们的实际意义;并引导学生应用升和毫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二、单元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观察、操作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和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三、教学策略:1.联系具体实际体验容量和认识容量单位结合实例在具体比较中体验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首先要了解容量,但对于学生来说,容量这个词既可能有过接触,又是难以建立的一个概念。应该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情景,在具体的比较中体验、感受容量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小,了解容量可以用数量来表达它的多少,感受计量容量也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感受、了解“升”的实际意义。首先结合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体会升是容量的单位,提出1升有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1升”具体容量的大小;然后用量杯进行实验,认识棱长1分米的容器的容量就是1升,建立升的概念,了解升的实际意义。同时联系常见的容器进一步体验1升具体是多少,强化1升的认识。结合观察在具体操作中体验、了解“毫升”的实际意义。同样先观察常见容器,体会毫升也是容量的单位;接着观察量筒里1毫升的水,具体感知1毫升的量,认识计量单位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然后进一步实验,通过数出1毫升大约有这样的几小滴,具体感受1毫升的量,了解毫升的实际意义。结合实践在具体操作中认识升和毫升间的进率。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亲身看到1升正好是1000毫升,获得对升与毫升进率的认识,掌握1升=1000毫升。2.联系现实生活和加强操作,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应该先观察一些容器感受“升”是常见的量,然后再制作1升的量器和进行测量,强化1升的感知,最后再观察常见器皿感受毫升是很小的单位。3.重视估计容量多少,发展空间观念首先,结合1升的认识进行估计,加强1升的空间知觉,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容量多少的空间知觉。其次,估计一些容器的容量,形成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除了加强1升的空间知觉外,还多次通过观察进行估计、比较,帮助学生把容量进行量化,形成空间大小的空间知觉。再次,联系实际感受不同容器的容量多少。通过练习,根据容器的大小选择相应的容量单位,体会升和毫升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量化,体会容器的容量多少;并通过选择容器、做量具、估计容器存水多少并实际测量,感受容量多少,发展空间知觉。四、情景示例:片段一:创设情境,认识容量。出示两个茶杯……出示两个水壶……谈话: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说这个水壶能盛5杯水,或者说能盛4杯水,你能知道这壶水准确的容量吗?因此,人们就需要给容量定出统一的单位。(此片段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观察比较,体会容量和容量的大小,感受计量容量的多少要有统一的单位。)片段二:实践操作,认识升。片段三:自主探究,实践求知。谈话: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五、难点突破:为突破教学重点,教材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体会“盛的水多”就是指容器的“容量比较大”,有意义地接受“容量”的含义;再将“容量”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回归到现实的层面上来,引导学生体会“经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就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