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王维诗王维诗合集(20篇)王维诗1摘要:“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诗歌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王维的诗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具体体现在他对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奉行。其诗歌在情感的抒发上“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上体现出“文质彬彬”的特点。其诗在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契合了道家“天人合一”审美理想,创造了和谐的诗境。关键词:王维诗中和之美一、“中和”含义与王维诗“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人们奉行中庸之道,即做事情要适中,无偏无颇。儒家的“中和”强调要把握一定的度,一定事物要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由儒家哲学引申到美学就产生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礼记》中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文学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思想感情要发乎情,止乎礼。“温柔敦厚”具体表现在作品中就是,感情的抒发上要蕴藉含蓄,深婉委曲。《论语》对《诗》的评价中提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这三点正是“中和之美”的重要标准。此外孔子在对文辞的要求上提出了“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所达到的和谐均衡的状态正是“中和之美”对内容与形式的要求。道家中也讲究“中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中和”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形成之后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屈原的委婉劝谏到陶渊明的淡泊人生处处洋溢着“中和之美”。王维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论王维诗的主旋律》一文将“中和之美”界定为王维诗的主旋律。清人赵殿成评王维的诗歌:“右丞……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即有送人远适之篇,怀古悲歌之作,亦复浑厚大雅,怨尤不露。”王维诗在情感的表达上较含蓄,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在文辞内容上则是“文质彬彬”,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恰到好处。此外,王维田园山水诗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符合道家界定的“中和”审美范畴。二、王维诗的温柔敦厚王维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宦的家庭,从小就受着传统的儒家文化熏陶。受儒家温柔敦厚思想的影响,王维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因此其诗中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平和中正。“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一)乐而不淫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欢乐却有节制。自古以来闺情诗最易写得沉溺于欢愉,流于浮靡。而王维的诗即便是涉及风情的,也不会过分艳冶。由于王维的发乎情、止乎礼,他的闺情诗显得委婉含蓄,如《早春行》:“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这首诗感情上的表露上比较内敛,美好却不艳丽。一般意义上的闺情诗往往比较凄美、香艳,而王维诗则显现出一种淡淡的美。另外,游乐、宴饮的诗常常突出宴会的热闹、欢乐场面,极尽渲染游乐的欢乐气氛。然而在王维的这类诗中,诗人却似淡化了欢乐的情调,增添了淡雅和情致,这正是乐而不淫的表现。例如,《从歧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座客香貂满,宫娃绮绳张。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积翠纱窗暗,飞泉绣户凉。还将歌舞出,归路莫愁长。”这是诗人写与歧王李范在卫家山池宴饮的诗。诗歌开篇写了场面的热闹、欢乐,但接着就将视野从宴会移至自然,用自然的清幽来淡化宴会的繁华。青翠的山和清凉的瀑布正好添加了冷寂的气氛。于是不过于欢乐,也不至于冷漠,而是恰到好处。(二)哀而不伤伤春悲秋、迟暮之感是种哀,友人远行亦有哀。哀之深自然会有所伤感。可是王维的诗写哀景哀情都会注意调和,不会过分伤感。这种哀而不伤的格调在《秋夜独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学无生。”诗人感叹岁月流逝,功名难成。清冷的秋雨中果实时有凋落,孤寂中,灯光、虫鸣都显凄清、愁苦。但他将这种情感压制了下去。佛的力量让他解脱,诗以平和的方式收了尾。在古代交通不便利,每次分别都难以重聚,所以送别诗最伤感。而且,分别很多时候可能是因为遭受贬谪,或者仕途不顺回家乡。这种情况的.送别诗离情更凄惨。而王维在写送别诗时将情感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表现出对友人的同情理解,又进行劝慰,使气氛不至于过于悲伤。如《送綦毋潜落第还乡》:“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诗称綦毋潜是真正的英才,之所以不被采用,是时运不济。也让友人感受到有他这么一个知音,是他的精神支撑。诗在王维的笔下变得充满温暖,充满希望。类似的还有《送孙秀才》。“孙秀才盖客于京师,遨游诸王之间,不得意而归者。”诗中以“归期远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