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语〉十二章》教案《〈论语〉十二章》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十二章》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论语〉十二章》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学习古文的方法和规律,积累文言词汇并正确翻译课文。【2】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体会蕴含的深刻道理。2、过程与方法【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2】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语录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以学致用的意识。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讨论等。四、教学用具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等相关资料。五、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己介绍对孔子了解情况,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孔子相关资料。2、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强调读音和节奏。【教师巡回指导,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等,初步理解句子的意思。】明确: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强调:文言实词“单”变“双”。如:学—学习,乐—快乐,温—温习,师—老师,思—思考,知—知道等。【三】再读课文,疏通文义1.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动词,分别译为“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以……为快乐)(5)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3.古今异义(1)饭疏食,饮水(古义:冷水;今义:泛指所有的水)(2)三人行(古义:表示概数,表示多;今义:表示确数)4.一词多义乐不亦乐乎(高兴);回也不改其乐(乐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于我如浮云(像);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得到,懂得);而学而时习之(连词,表并列,而且);三十而立(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学而不思则罔(连词,表转折,但);切问而近思(连词,表递进,并且);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可以为师矣(做)。【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重点句子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明确: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明确: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明确: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明确: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明确: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五】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文章分别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明确: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品德修养三方面的内容。(1)学习态度: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学习方法: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传不习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品德修养: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④子曰:“贤哉,回也……”⑤饭疏食,饮水……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六】总结课文,感悟蕴含哲理本文是语录体散文,通过师徒对话或借题发挥,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