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测量》教案《测量》教案(精选12篇)《测量》教案篇15降水量的测量【教学目标】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2、会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在“天气日历”中记录降水量。3、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教学重点】1、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2、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教学难点】制作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记录一个月的降水量【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带有刻度尺的纸条,胶带纸;喷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比较: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成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前两次的降水,哪一次大一些?2、提出问题:怎样知道每次降水的多少呢?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二、制作雨量器1、出示气象站的雨量器。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水量来区分雨的等级。提出:我们能不能制作一个雨量器呢?2、阅读课文中制作雨量器的方法3、分析讨论:a、需要哪些材料?b、为什么要用直筒透明杯子呢?(杯子口径大底小或小底大对测量降水量各会有什么影响?)c、刻度单位以什么计算?d、0刻度在什么位置?(与杯子内测底部对齐)4、分组制作雨量器三、模拟测量降水量1、模拟测量降水量a、用喷壶模拟降雨30秒。b、观察降水量。(雨量器使用时的注意事项(1)平放。(2)视线与水面保持平行,不能俯视或仰视。)2、交流:在测量降水量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3、阅读气象学家对降水量的分级。4、分析:刚才模拟降水中下雨的等级是多少。5、指导画降水量的柱状图。四、课后练习,观测记录降水量1、在下雨的天气里测量24小时的降水量。2、记录每次的降水量并画出柱状图。3、记录、统计一个月的降水量。《测量》教案篇2(一)教学要求: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2.知道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秤测量力。(二)教具:拉力器,弹簧秤。学生实验器材: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5分钟)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本节学习力的测量。板书:二、力的测量二、力的单位(5分钟)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牛顿。提起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力约为10牛顿。举起20千克的小孩的力约为200牛顿。三、弹簧秤(10分钟)说明弹簧秤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让学生拿起弹簧秤,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介绍使用方法: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最小刻度代表多少牛顿?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秤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秤。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20分钟)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弹簧秤的量程:最小刻度:水平拉木块的力: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拉断头发的力:五、小结。《测量》教案篇3集体活动活动目标: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测量长度的'方法。2、进一步感知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3、对测量活动感兴趣。活动准备: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2、学具:(1)各种长度不同的量具(2)记录用的作业单、笔等3、教学用品:相等长度的小课桌若干、其他等物活动过程: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儿的测量兴趣T:春天到了,我们小朋友们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们幼儿园也将要打扮一新,我们要给这里的小桌子做一个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样大小,现在我们就来量量看,桌子有多长。二、幼儿自选一种量具进行测量。量好后,请幼儿用笔和纸记录下来。三、幼儿交流自己刚才的测量方法与结果。教师讲述正确的方法:要求每次测量注意首尾相接。讨论:量相同的桌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幼儿讨论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四、幼儿换一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和第一次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再次感受量具长短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五、师生共同小结在测量活动中,我们发现大家测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最具越短,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