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篇: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总结(2014年春季学期)本学期承担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将该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工作中,尽职尽责。教学中,按照大纲要求,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认真钻研教材,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式。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学中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使他们养成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树立了安全意识,形成了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和生理素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实际学情,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教育学生遵守纪律,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爱惜资源的意识;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生活技能。根据-1-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并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勤劳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今后我还要继续学习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之类的指导性文章,进一步理论联系教材及教学工作实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2014年7月6日第二篇: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一年级品德与社会试卷一、选择1、雷阵雨经常发生在(B)。A.春天B.夏天C.秋天2、在马路上吃完香蕉,香蕉皮应(C)。A、扔进附近的垃圾桶。B、随手扔在地上C、扔在人行道上。3、保护眼睛,以下错误的是(B)。A、坚持做眼保健操。B、用脏手揉眼睛。C、连续看书一个小时,休息片刻。4、口渴了,最好要喝(A)。A、开水B、自来水C、碳酸饮料5、保护环境,正确的做法是(B)。A、折小树。B、不随地扔垃圾C、随地吐痰6、保护牙齿,正确的做法是(C)。A、多吃糖果B、掉牙时用舌头舔牙。C、按时涮牙。7、春天在哪里(B)。A、柳树发芽B、青蛙还在睡觉。C、果实累累。8、下面做法正确的是(B)。A、乱扔垃圾B、认真听讲C、与同学打架。9、新学期,我想(C)。A、天天睡懒觉B、多看电视C、上课认真听讲。二、填空1、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2、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有放鞭炮、贴春联等习俗。3、世界残疾人日是每年的12月3日。4、两队白衣兵,形状像玉米,守住红城门,唇舌紧相依。这个谜语的谜底是嘴巴。5、水就像地球妈妈的乳汁一样,每个人的生命都离不开它。6、过马路绿灯亮时,我们可以通过。7、儿童节是每年的六月一日。8、苹果、橘子、香蕉、梨都叫水果。9、青菜、萝卜、黄瓜、豆角等都叫蔬菜。三、判断1、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2、小明放学后在马路上踢球。(×)3、小树要用热水浇,用冷水浇不卫生。(×)4、我们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5、红灯亮了,我们可以过马路。(×)6、在公共汽车上,我们应该主动给老人让座。(√)7、雷雨来了,我们躲在大树下。(×)8、多吃零食可以帮助我们长身体,对我们成长有益。(×)9、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第三篇: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一年级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工作计划(2011-2012学第一学期)一、指导思想以中心校下发的文件为指针,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二、学情分析1、班级自然情况分析一年级共22,其中男生11人,女生11人。都居住在本村。多数家长是农民,少数家长以经营小本生意为主,文化水平达到初中毕业。对孩子的期望较高,非常支持老师的工作。2、学习成绩分析一年级新生刚刚迈进小学大门,天真无暇,他们以一种既新奇又充满希望的目光注视着学校的一切。在他们看来,入了学就感到自己已经不是小孩了,也开始像大人一样有自己的学习任务了,也许完成了一次由低向高的飞跃。但事实上这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递进,他们的思想、行为习惯、适应能力等并没有一夜之间走向成熟,完成质的飞跃。他们一方面聪明上进,单纯活泼;另一方面又任性、自私、脆弱、自理能力、约束能力较差。比如有的小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虚荣浮燥,不负责任,依赖性强,成绩不好,情绪低落,不能从主观上找原因;有的学生在课间无视学校纪律,吃零食,乱扔瓜果皮核,老师批评时则泪流满面表示悔过,可是事情过后不久则依然如故;还有的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理解家长的辛苦,认为家长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