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导游词.docx
上传人:Ke****67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旅游的导游词.docx

旅游的导游词.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旅游的导游词旅游的导游词(精选15篇)旅游的导游词篇1大家好,欢迎来到开元寺。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旅游的导游词篇2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榆林镇北台.我们面前的这座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建筑物就是镇北台,它和山海关、嘉峪关并称为长城三大奇观。当年修建镇北台,目的就为镇守边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在明代中叶,榆林还只是一个小小的边塞卫城,叫做榆林卫,明王朝的军事治所延绥镇设在20多里外的绥德州。由于蒙古族不断侵犯边关,榆林和绥德相距遥远,等警报传到绥德,增援部队日夜兼程赶到榆林后,善于骑射、行动迅捷的蒙古兵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明成化年间,四川青神县人余子俊出任延绥巡抚,他看出了这个军事布防上的弊端,便上书朝廷,把延绥镇治所于1473年迁到了榆林卫,同时扩建城池,增兵设防。为了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在延绥镇以北的红山设立市场与蒙人贸易。但是自从贸易往来后,蒙古人更加是伺机南下抢夺财物,掳掠牲畜人口。考虑到边城的安全,1474年,余巡抚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历时4个月修筑起延绥镇长城。后来,为配合红山市的贸易,又修筑了蒙汉互市场所易马城与蒙汉官员进行洽谈、举行纳贡仪式的场所——款贡城。1477年4月至次年7月,当时的延绥巡抚涂宗又在长城南北显要处红山之上、款贡城西南角修筑起镇北台,居高临下,观察敌情和互市情况。大家都知道,我国的万里长城举世瞩目,人们说,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华大地上,东有龙头山海关,西有龙尾嘉峪关。那么镇北台地处中央,连接东西,它就是巨龙的心脏了。镇北台是明长城线上现存最大的烽火台,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并被载入《中国名胜词典》。20xx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就请各位随我首先走进款贡城。我们眼前这座废弃的城池,就是当年赞易往来时蒙汉官员接待洽谈、敬献贡物,赠送礼品的地方——款贡城。款贡城背靠长城,环抱红山,地势险要。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占地约2万平方米。城墙经黄土夯打,高大坚固。经历了600年的风吹雨淋后,保留下来的残垣断壁依然清晰可见。在北墙设有一城门,遗址尚存,它是当地少数民族穿越长城迸大汉族统治区域的唯一通道。在这里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说,明清时,皇宫中有一位医术高明的朱姓御医,因为遭受同僚嫉妒陷害,被革职贬至榆林。此人非常注重地方医学研究,对款贡城生长的冬花更是潜心研究。款贡城的冬花个头大,花色鲜艳,药效极高,是中医中的名贵品种。后来,皇太后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久治不俞遍请全国上下的名医均束手无策。有人提议请朱御医诊治。这个建议被采纳后,朱御医就被诏请回宫,并且很快治好了皇太后的病。传说朱御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给皇太后服用了带去中的冬花。这种冬花从此名扬天下,因产地在款贡城,故被为“款冬花”。款贡城处在镇北台的脚下,现在我们向上走,进人前面城门,就登上镇北台了。镇北台平面呈正方形,共分4层,每层都筑有女墙、垛口、望孔、射口,形如宝塔,通高30余米。内部用黄土逐层夯成,外部以条石作基础,用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8厘米的大砖砌筑而成,砖缝则用白灰加明矾糯米汁黏合,上下浑然一体。台底部大,顶部小,逐层收进,占地5000多平方米。这里就是镇北台的第一层,即基座,周长320米。四周围以墙垣,内墙高3.66米,外墙高10米,墙顶部宽1.7~11.2米不等。东墙南侧的城门是登临镇北台的唯一出人口。东南内侧设有砖铺马道,骑着马可任意上下巡视检查。在东北边曾建荷戍边驻军营房,现在遗址仍然清晰可见。北墙与款贡城西墙体相连又与明长城相接,构成了长城与款贡城和镇北台相连接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第二层周长130米,高11米。二层台南墙开设券洞,转白到达3层,券洞横额石刻“向明”二字,与此相对应的北面石刻“镇北台”三字(己毁),均为建台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现“镇北台”三字为当代书法家魏传统所题。由“向明”到“镇北台”,不难看出涂宗浚本人和他统率的将士对明王朝的赤胆忠心和戍边报国的决心。第三层周长88米,高4.3米。台南外砌砖石踏步达4层。第四层周长35.5米,高4.4米。正中原建砖木结构方形撩望哨棚一间,竖有旗杆,清末坍塌。我们可以想见当年镇北台威严高耸、士卒肃立、腔旗招展的肃穆场面。民国初年建成硬山顶砖木结构房屋,解放初塌毁,现在可看到痕迹。站在镇北台这座古代军事要塞之顶,视野非常开阔,近可俯瞰款贡城、易马城,远则浩浩大漠尽收眼底,让人充分感受到镇北台居高临下、可攻可守的优势。明代诗人唐龙在《秋日出塞》中写道:“鼓角山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红石峡,斩将到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