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劳动的教育心得多篇【引言】劳动的教育心得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劳动的教育心得篇1一、让劳动教育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童乐园”劳动教育实践课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的“主流课程”.我校总结了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五落实”保障机制:课时落实、教材落实、师资落实、考核落实和制度落实,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进入学校主流课程.二、认真研制劳动实践教育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分“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两个维度,制订了劳动综合实践课教学目标.(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定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的梯度目标,确保劳动实践教育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总目标是:1.通过“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学习,了解和实践劳动有关的一些知识.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各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并能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3.能根据自己在劳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一个小课题研究,并尝试撰写研究小论文.4.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并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沟通能力.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其他课的结合,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应用广泛,它与其他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分段目标:低段目标:1.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工具的使用.2.通过实践活动学习生活与社会中的简单的常识性知识.3.培養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积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增强对生活的了解和认识.4.通过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结合,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综合实践活动课适合每一门学科.中段目标:1.培养信息的收集和整理的能力;教给学生一些设计及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及制作的能力.2.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活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3.通过小组合作活动,感受到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激发学生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4.在数学、语文、音乐、美术、品社课的基础上又加入英语、科学两样,学生要按要求完成每门课所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定目标.高段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贴近学生生活,运用其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知识,亲身体验实践活动带来的苦与乐.2.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能写研究方案,初步学会写研究报告.3.总目标4(内容详见上文).4.通过前面的两个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深入明白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二)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分学科制订了与学科特点相融合的“童乐园”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融入语文学科特点的劳动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语文学习对劳动实践活动产生兴趣.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养成记观察日记的习惯.3.通过课题小研究,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应用资料的能力,学会写简单的研究报告.4.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分段教学目标略)融入数学学科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目标:1.认识园地的形状大小、计算园地周长、面积.2.利用园地现有材料绘制条形、折线统计图.分析园地的产量、盈亏等情况.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作物买卖,并自己编制相关的数学应用题.4.能借用学生对园地的热爱,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园地这一具体形象的物体,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抽象的数学内容,感受成功学习的快乐.5.让学生知道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三、编制实施《“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编制是必需的,我们决定编写《童乐园小农艺》校本课程,目的首先是为了使“童乐园”劳动实践教育能够更加系列化,确保持续开展下去,并不断提高劳动实践教育的实际效果.其次是为了切实减轻老师指导劳动实践教育的难度,让老师们能快乐地指导这门课程,最后,也是为了促进全体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在了解、熟悉这门课程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