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规范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1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参考答案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作者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曾外放江南地区任县令,先后于江苏历任溧水、江宁、江浦、沭阳任县令七年,为官政治勤政颇有名声,奈仕途不顺,无意吏禄;于乾隆十四年(1749)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江右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2夜过借园①闻笛(清)袁枚秋夜访秋士,先闻水上音。半天凉月色,一笛酒人心。响遏碧云近,香传红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湿衣襟。【注】①借园: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21.简答“笛声”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22.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4分)答案:21.笛声是全诗的中心意象。(1分)它是借园主人心声的流露,感情的寄托。(1分)。诗的首联引出“水上音“,中间两联集中笔墨对其进行描写。颔联借“笛声”抒发“秋士“哀愁之心,颈联写诗人与“笛声”产生了感情的共鸣,又陶醉在音乐的享受之中,尾联首句,当作者在“秋夜“听完友人的'一曲笛声之后,终于迎来了与“秋士“的相逢之时,通过“笛声”两人心灵达到了高度的默契。诗的收束像不尽的笛声的余音一样,让人回味无穷。(1分)22.(5分)这两联主要运用了陪衬烘托的表现手法。(2分)颔联描写笛声在冰凉如水的月色中飘荡,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声凄怨的情韵;颈联写笛声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突出了借园主人吹奏技巧的高超。(2分)诗人以视觉意象“月色”及嗅觉意象“藕香”作为陪衬烘托,使笛声意味更加丰富感人。(1分)(要求能结合颔联颈联分析鉴赏。否则酌情扣分)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3(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袁枚《夜过借园闻笛》阅读答案4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2、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