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影响力》读后感《影响力》读后感1《影响力》是一本好书,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作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实验社会心理学教授,沉浸于顺从心理学研究三十余年,他经过很多的实验结果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为我们揭示了蕴涵在顺从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不一样于枯燥的说教,《影响力》用简单平实的语言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故事或实验向我们证明了那些常常被我们所忽略的或者根本不会意识到的现象背后的原理有多么巨大的影响力。坦诚地讲,我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匆忙应付中阅读,囫囵吞枣。出于教师的秉性,阅读中总想“急功近利”地把书中的资料与自我的工作联系起来,却似乎总也牵扯不上关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列举的一些简单的事例所吸引、震撼,在共鸣中也有了一些与教育沾边的思考。一、审视教育的“无力感”在《影响力》的第三章——承诺和一致中有一个案例:弗雷德曼想要阻止一些二至四年级的小男孩不玩诱人的机器人玩具。当他用“惩罚”威胁和“执法”约束孩子的时候,22个男孩仅有1个男孩摸过玩具;6周后,当他不在的时候,他的威胁就失去了效果,77%的男孩选择玩机器人玩具。在第二次试验中,他只是对孩子说当他暂时离开房间时不要玩这个玩具,因为玩这个玩具是不对的,并没有威胁孩子。6个星期之后,2/3的孩子没有玩这个玩具。对于实验结果我们无从考证,可是有一点我还是赞同的,威胁孩子,只能得到暂时的顺从,最终效果肯定是不佳的,异常是当孩子越来越有自我的独立意识的时候。反思自我,作为教师或班主任,我经常习惯于“约束式”的教育,教条式的“规范”和“惩罚性”的威胁。在应对“拒绝”服从和“屡教不改”的学生时,又会因政策、法律缺乏对学生“合理惩戒”的支持而感到教育的“无力感”。工作中经常听到身边的教师有赌气式的评判“某某同学早该开除了”,也时常会遇到个别班级“扣分就让学生走读”的“惩戒管理”引发的矛盾。反思案例中的两种管理方式的实验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仅有让学生获得内心价值感的认同,才会构成良好而又持久的行为习惯;简单粗暴式的惩戒约束会出现“反弹”。教育管理的“无力感”实际上是正确价值观念宣扬上的“无力感”。行为习惯有偏差的学生往往受社会不良习气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的影响。作为班主任应当既看到学生的失当行为,更应当了解此行为背后的观念支撑,在日常管理中强化渗透班级价值取向的教育,关注个体性教育,从而构成良好的班风。另外,面临社会转型期的到社会大环境,教育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过于松散的家庭教养方式和对学校管教过分的期待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教育更应强化家校等多方合作育人,构成教育合力。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优化自我的教育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坦诚交流,宣传正能量,以行为示范引领学生成长。书中还有一些教育方法同样对我有启示,如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的时候,能够利用社会认同感的原理,给孩子看一些同类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的录像,而不是纯粹文本条文说要怎样做,或者背行为规范等等。二、反思教学的“落实力”书中有一个沙滩“偷窃”事件的例子,在沙滩上随机选20人,在其一侧放置物品后走开,再让研究人员扮演“小偷”行窃。在面临“偷窃”事件时,未受到看管物品委托的阻止仅有4次,而理解委托的阻止达19次。这个简单的案例也给我许多启发,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发出清晰的学习指令和做出准确的学习要求,对保证学习的效果意义重大。课堂的要求越细致,学生学习效果越好。教师合理的学习指导、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和师生间默契的配合是落实教学实效的关键。反之,一堂没有指令和要求的课是迷茫的,知识如同沙滩上放置的物品,没有委托,缺少管理,即使再富有负责心的人也会不自觉地选择忽视,再认真自觉的学生也会懈怠。我们经常发现身边的学生不自觉的下滑,有的学生“不是不想学,是学不会”、还有的学生“很能学,就是学不好”;教师一次精心地布置练习作业,一次有效的课堂组织或准确的点拨,一次入心的谈话可能就是打开学生成长大门的金钥匙,作者还告诉我们“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应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坚持一致”。可见,让学生科学规划自我的学习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对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也十分重要。三、积淀工作中的“思考”《影响力》一书中揭示的顺从心理学的六大原理,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审视我们与他人的交流方式,思考我们简单行为背后的意义。书中列举的事例平凡、朴实,却在作者层层的拆析中赋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方面源于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另一方面也源于作者在生活中的思考与积累,其反思和累积意识更是值得我们学习。作者从一次给自我的孩子买玩具的经历中,发现了商家精心设计的促销陷阱,愤怒之余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进而转化为自我写书的素材、富有说服力的案例。反观我自我的工作中,每一天都会遇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