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提高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一、工程概况七、制定对策二、QC小组简介八、现场实施三、选题理由九、效果检查四、现状调查十、巩固措施五、设定目标十一、总结和下一步六、原因分析、要因确认打算一、工程概况本QC小组成立于2015年01月,结合工程的施工特点及进度要求,我项目部组成了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提高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的QC小组。QC小组成员一览表表2-1三、选题理由1、地下室后浇带的渗漏、裂缝直接影响工程验收,以往地下室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不高,常规的施工方法存在弊端,施工质量需要提高。2、改进其节点做法能有效减少后浇带封闭前的清理困难、用工多的问题,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3、通过组织本课题的QC质量活动,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总结施工方法,为今后的施工积累经验。项目部小组成员对周边相同类型工地的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进行现场调查和查阅施工技术资料,共调查了300个点,其中50个点存在质量缺陷,合格率为83.3%,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详见下表: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缺陷频率调查表表4-1根据调查表列出排列图,并找出影响施工质量的主要问题:五、目标设定根据上一节“现状调查”中的“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在解决了后浇带渗水和后浇带处积浆、积水问题后(其他质量问题不恶化),那么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合格率就可达到(300-7)/300×100%=97.7%,因此小组设定目标为:超前止水后浇带施工质量的合格率能达到95.0%是科学合理的。根据找出的主要问题用关联图围绕着后浇带渗水和后浇带处积浆、积水的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整理绘制成关联图。由关联图6-1我们找到了9个末端因素,并制定了要因确认计划表,对其进行了逐项调查及论证分析,如表6-2。序号序号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我们找出来四个主要原因:1、过程检查验收不严2、未设止水施工缝、排水槽3、钢丝网固定不牢、层数少4、后浇带两侧、顶面未封闭针对以上的四个主要原因,小组进行专项讨论、比较,最后制订了对策措施表。对策表八、现场实施1、加强过程检验控制过程检验是工序交接质量检验的基础,也是消除质量通病的重要手段,按照公司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要求,加强过程检验,实行分级检查:①先行施工超前止水后浇带混凝土时,从橡胶止水带两侧同时下料,不准将混凝土直接对着中部的橡胶止水带下料,振动棒距橡胶止水带300mm以上并从两侧同时振捣,避免橡胶止水带、木质纤维沥青板填缝材料在混凝土中的位置偏移,影响止水效果;②混凝土振捣采用振捣棒振捣,振捣棒操作做到“快插慢拔”,每点振捣时间一般以10~30s为宜,在振捣过程中视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宜。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回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集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钢筋与混凝土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的沉落而出现裂缝,减少内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实度。③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期为14天。④超前止水后浇带中配置A16@200的钢筋锚入底板中的长度必须符合03G101-1中相应的锚固长度,且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浇筑完好,3天内不准撞击钢筋,提高了混凝土抗渗效果。通过全过程跟踪检验控制,经现场检查,橡胶止水带位置准确,防止了人为撞击钢筋的现象,达到预期效果。2、加设止水施工缝、排水槽地下室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处理的重点在基础底板与超前止水后浇带顶面接触处的防水渗漏和减少清理用工。按设计理念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与基础底板混凝土整体浇筑,但考虑到基础土方、垫层、钢筋绑扎施工时间较长且超前止水后浇带部位标高低,易造成积浆、积水(杂屑);且整体浇筑时极易造成超前止水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上翻到结构后浇带内,难以清理,故将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先行施工,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抗渗等级均同底板混凝土的质量要求。①在超前止水后浇带顶面后浇带的两侧留50×100mm水平止水凹槽,防止施工缝渗漏。②在底板超前止水后浇带顶面中间位置留一条混凝土凹槽作排水槽,排水槽最浅处50mm按0.5%的坡度由中间坡向两端;排水槽两端各设置一个小集水坑,放置小型潜水泵。排水槽和集水坑的作用是在底板浇筑混凝土时用于排除底板内的积水和混凝土的泌水、后浇带留置期间用于排除积水、后浇带封闭前便于杂物的冲洗清除。通过加设止水施工缝、排水槽,大大方便了积浆、积水的排除,有效地减少了清理用工。实施完成后,小组成员对照对策目标现场检查,未发现渗漏、积水,达到预期要求。3、顶拉加固、加设多层钢丝网考虑到混凝土浇筑时后浇带的侧压力大,钢丝网侧模固定采用“顶”与“拉”的措施以保证后浇带的位置和几何尺寸的准确。“拉”即设斜拉筋反作用于侧模板,对侧模板产生拉力,以抵消部分侧压力。“顶”即在后浇带处加设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