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新版多篇】【引言】评说“乡愁诗人”余光中【新版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篇一这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乡愁》中的句子,温总理在访问美国时,就曾引用过这诗句,借以表达海峡两岸及遍布全球的华人,因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血脉、共同的审美取向而产生的那种“血浓于水”的相互的牵挂和思念!乡愁,很显然,是一种文化上的概念,而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思念。自从温总理引用这句诗后,余光中及他的乡愁诗再次成为文坛的热点。余光中再次成为热点,他的乡愁诗歌再次成为热点,后燃的因素是温总理的引用,必然的因素则是因为余光中是诗人、散文家、学者——与生他、养他的大陆分离了几十年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是“飘蓬”,是游子!必然因素之二,是因为他的乡愁诗歌所创造的意象,所抒发的感情,代表了全球华人对于华夏文化的牵挂和思念!乡愁,是中国诗人的永恒题材,也应该说是世界诗人的永恒题材,而且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吟咏起来,乡愁格外的刻骨铭心!当代诗人当中,写乡愁最成功的,最有影响力的,我总认为是台湾中山大学的教授余光中先生了。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3年后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创作,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他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多妻主义者”。文学大师梁实秋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回到祖国大陆讲学。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曾朗诵演出过他的名诗《乡愁》。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连续报导了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谈到作品中永恒的怀乡情结和心路历程时他说,“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现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上世纪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余光中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8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篇二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他说,中国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谈到台湾一些人企图割裂两岸的文化联系,他说:“吃饭要用筷子,过端午节,过中秋节,能改得掉吗?余秋雨等大陆文化学者到台湾演讲引起轰动,不都说明中华文化是一脉相传的吗?”从香港返台后,余光中在“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学校环境优美,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余光中面海低语:“在台北时办公室也靠海,不过是靠着台湾东海岸,我看着太平洋有什么意思,看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我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余光中集》由余光中亲笔作序《炼石补天蔚晚霞》。序言中,余光中用这样的话全面回顾了他半个世纪的诗文创作历程:“我一生写诗虽近千首,但是我的诗不全在诗集里,因为诗意不尽,有些已经洋溢到散文里去了。但是我的散文也不全在文集里,因为文情不断,有些已经过渡到评论里去了。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