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法律文化摘要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使传统法律文化适应法制现代化的需要是一个困惑我们已久并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对婚姻禁忌制度的变迁,本文认为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坚持传统法律文化的精髓,指导立法以及社会的治理。关键词法律文化婚姻禁忌法制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在不断开展中。在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困惑与冲突以及外乡的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过程中,传统法文化与法的国际化、现代化不断冲突磨合,使中西法律价值也不断整合。我们在重视西方文明的同时,传统的法律文化依旧具有意义和价值,在追求西方法治的平等、自由、人权、公正理念的同时,也应当追求中国以儒家文化传统中的“仁爱”、“贵和”、“德主刑辅”以及“尊尊亲亲”的亲情伦理,这些都是对人的关心与追求美好幸福为目标,都具有普适性。因此我们应当坚持中国法律文化的精髓,将其思想注入到我们的立法思想中。一、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中国传统文明史根植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母体,以小农经济为根底、以家族为本位、以礼制为标准,充分表征了人的依赖性的文明范式按照马克思关于人开展的“三形态”理论,自然经济与农业文明时代的人表现为一种“依赖性”状态,而商品经济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表现为“以物的依赖性为根底的人的独立性”。因此,中国传统社会的本质特征可以表现为人的依赖性形态。而现代社会倡导人的独立性与主体性,它的根本特征在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表达为以科学理性和商品意识为主导的工业文明;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表达为高扬人的个性精神与主体意识的个性文化;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表达为自由平等的民主法制。现代文明范式是以工业文明、个性文化、民主法制“三位一体”的人的独立性意识人的独立性是现代文明的灵魂,充分表达了现代性要求的主体独立精神,这与中国传统社会确立的人的依赖性文明范型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性转型就是要通过人类的历史实践不断地提升人的现代性,以表达现代人的独立性、主体性文明范式取代表达传统人的依附性、依赖性文明范式。对于中国社会,由这种文明现代性的转型引起更深层次的社会转型,即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从历史开展的视角来看,近代中国大致经历了四次社会转型。每一次的社会转型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第一次转型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欧美帝国主义用武力翻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大门,中国传统文明形态开始逐渐走向解体,社会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开展要求而进行变革,社会开展以洋务运动为代表,思想领域以冯桂芬、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提出“中体西用”,采用西方现代的科学技术救亡图存。第二次转型是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标志,推翻帝制,引入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并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借以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启蒙现代性思想推动中国现代化道路,这可以看作是中国追求现代性的先驱。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主义、科学民主精神、爱国进步理想盛行,想以西方现代性为参照改造中国,真正解开了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性转型的序幕,各种新思潮不断涌现,但由于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一个农民社会和农业社会,未能从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深层进行转型,也就难以转换到现代社会的形态。第四次社会转型,也是当下正在进行的转型,它以邓小平同志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为标志,推动社会快速开展转型。回忆我国过去近三十年社会发生的大规模社会变迁,我们可以深切领会到这个转型过程所包含的极为复杂与独特的内容。这个变迁的过程是从“四个现代化”开始,进而这一口号被“经济体制改革”所代替。而后人们进一步发现,所谓经济体制改革无法单独进行,结果是整个社会的全面转型。由此,我们看到中国近现代社会在转型中不断变迁。法律制度随着现代性转向而不断开展,在向现代性迈进的过程中,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性的冲突磨合不断,推动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开展。二、传统社会婚姻禁忌变迁如果要讨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关系,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都可以展开详实、深刻的讨论。本文选取中国婚姻制度中的婚姻禁忌,来展现制度变迁中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制度具有宗法性、世俗性和礼仪性等特质。近代以来,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中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婚姻制度已呈现男女平等,法律的标准化,纠纷法律化等特点,具体制度也已发生了重大变革,但还有一些传统的法律文化继续保存了下来,这些传统的法律文化在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依然保持其特色。在婚姻制度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婚姻禁忌,主要有族内亲、姻亲制度以及娶亲属妻妾。族内亲即指同姓不婚。同姓不婚除了伦常的关系外,还有生物上的理由。古人都相信同姓的结合,对于子孙是有害处的。这样的结合,后代不会繁殖,甚至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