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王维.ppt
上传人:可爱****乐多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7.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代诗歌王维.ppt

古代诗歌王维.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诗歌王维诗歌分类古诗律诗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析题(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2、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3、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咀嚼画外之意明确:和谐。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鸟鸣涧》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有重要作用的“雨”。B、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C、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D、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2、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C、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D、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欣赏练习2、对《山居秋暝》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紧扣题目,描绘出秋天雨后山村傍晚的景致,给人以空旷、寂寞、清冷的感觉。B、颔联两句先写静态——松间月光皎洁,后写动态——石上清泉奔流。两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C、颈联两句先写所闻——竹喧浣女归来,后写所见——莲动鱼舟穿行。于空山背景之上,点缀出人物活动的无限生机。D、尾联两句是说春夏的花草衰谢,就由它去吧,山中的秋色实在迷人,自己愿留在山中过恬淡闲适的生活。3、对这首诗写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这首诗看,王维的确勾勒出了一幅幽静清新的美好图画。B、这首诗前三联将景物写得明丽优美,充满活力,为尾联表达自己热爱自然、安于隐居作了充分的铺垫,深得情景交融之妙。C、这首诗之所以要将山中景色写得异常优美且充满活力,是为了反衬奸臣当道,朝廷腐败衰落,此为言在此而意在彼之法。D、用热闹的景物写出幽静的境界是王维的山水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如本诗中的“照”、“流”、“喧”、“动”等热闹字眼写出的却是幽静的境界。作业从军行作者简介文题背景从军行(之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主旨[鉴赏练习]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比较阅读登高方法总结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三吏:写作背景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结束,但边患未消,战乱四起,唐王朝再也无法挽回颓势,杜甫原倚靠好友严武居于蜀中,孰料严武于永泰元年(765)去世。四川军阀混战,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大历元年(766)到达夔州,滞留于此,时年55岁,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且壮志难酬,登高有感,遂作此诗。三年之后,59岁的杜甫即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杜甫以前的七律,一味追求秀丽典雅,此诗则创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意象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诗首联和颔联,将诗人的“艰难苦恨”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