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务处个人工作计划范本5篇1教务处个人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学期,教导处在上级部门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的工作目标,立足教学工作实际,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从抓常规管理、抓教研教改入手,力求实效、狠抓落实.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为保障,积极探索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学管理、课堂教学的新方法、新模式,结合我校“遵道育美”的办学理念,开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二、工作重点1、加强新课标学习,使广大教师进一步明确和掌握课改及新课程的理念.逐步转变教学理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际,努力打造我校特色活动“最美课堂”,继续开展一学年每位老师上一节研讨课.2、进一步规范学籍管理工作.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建全各项管理体制,规范学籍管理,严格操作程序,杜绝学生流失.3、加强各科教学活动,在各级各项竞赛中争创佳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在期末考试中各科成绩稳步上升.4、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改进和加强对教学常规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钻研教材的意识和备课的实用性,做好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争取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佳绩.5、结合学校“遵道育美”特色办学理念和我校实际,继续打造“美行大课间”活动,优化“美行大课间”活动的操作性,努力构建教育特色.6、充分发挥我校名师与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养,以充实我校师资力量,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落实教研组活动开展的实效性.7、重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具体工作措施(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追求精细化管理.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齐、上足、上好各类课程.加大课程管理巡查力度,严格按课表上课,按教学进度、备课内容上课,预备铃声响后进入课堂,按时下课,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上报,重大问题将通报批评,督促教师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和教学计划,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继续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要求学生按时到校,教师及时放学,关注学生身心健康.2、严格备课管理.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熟悉教材的知识结构,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45岁以下教师备详案,备课量应超前一周.3、抓好学困生辅导.遵循“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原则,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应采取面批、面改或个别辅导的办法.帮助他们弥补缺陷,完成课外作业,克服学习困难.教师要有爱心、热心、耐心,始终对学生充满信心,要注意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帮助他们一点一滴地取得成功,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自觉发奋努力.4、加强质量监控.考核学生学习成绩是检查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措施.阶段性检测由教师严密监测,及时批改,认真评讲、分析试卷.组织好全区统一期末教学质量的检测工作,要做好成绩统计及质量分析.5、加强毕业班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学生素质提高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强化能力为主线.夯实基础,狠抓主干;分段要求,狠抓重点;强化过手,狠抓落实.6、加强教学常规的检查制度.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普查与不查相定时抽查结合,加大对备课、作业布置及批改、教学反思、阶段性检测的检查力度,及时反馈.加强随堂听课,经常性地组织教研组长、各年级学科负责人以及行政成员深入课堂开展听课、评课活动.7、继续加强“青蓝工程”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明确责任,让师徒之间形成真正的帮扶对子,使年轻教师得到快速成长,优秀教师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为学校教师队伍快速成长起来奠定基础,使学校“青蓝工程”得到扎实有效开展.要求每位“老师”每月至少听徒弟1节课以上,并作好指导与交流;徒弟主动向老师请教听课2节以上,并作好学习和听课记录,学校将建立专档进行管理.2教务处个人工作计划一、围绕一个中心,全力以赴启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这一全院教学中心工作,认真制订学院专业建设规划,根据学院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做优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目标和建设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程、教材、基地建设规划.二、狠抓两个关键,全面提升学院办学水平1、狠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与之相应的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学基本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工作.2、狠抓质量工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建设具有我院特质育人理念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尽可能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各系学生参加各种各类技能大赛和专业竞赛,不断提升我院社会影响力和社会认同度.三、着力实现三个突破,实现学院新的跨越1、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导向,强化定位,择优建设,强化成效,做好院级首批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实现省级特色专业质的突破.2、在精品课程上,科学布局,强化建设,突出重点,强化创新,建设3~5门院级精品课程争取级省精品课程量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