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产部门年度工作总结生产部门年度工作总结1XX年生产部在公司的领导,其它部门的支持下,以满足发货为工作的出发点,组织生产,及时协调,同时通过车间不断的改善,达到提升车间管理的目的。已基本完成了全年生产发货任务。具体情况如下:一、全年生产指标完成情况XX年截至XX月份,装配式散热器成品入库:514299只,月均51430只;配合产品工程部完成钎焊式散热器新品开发计划134个品种,钎焊式散热器成品入库:6647只。生产计划完成率:94.29%。(公司指标:88%)。但受欧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与XX年相比产量下降20%左右,生产基本满足客户需求。影响生产计划主要原因有:外购配套件没有及时跟上,仓库数据不准确影响采购订单,水室模具完好率等二、质量管理方面一年来,各车间按照质量体系的要求抓产品质量管理。产品工序控制要求员工进行“三检”,通过“三检”制度的执行,很好控制住了不合格品的生产,流转,减轻了质量成本。车间现场健全了工艺规程,在质保部的配合下对产品工序标识有的重新进行了健全,车间产品标识张贴悬挂达98%,二车间达到100%,实现了可追溯性。操作上要求产品轻拿轻放,定箱定区域存放,管理达100%。通过看板和颜色对待处理品进行了管理,各车间红箱,黄箱配发到各工段,从生产源头防控不合品的流转。同时各车间增加了对新员工产品质量意识的'培训,通过车间每天的晨会,看板,工段长的传帮带等方式要求车间随时随地进行质量意识灌输和质量知识的学习。三、设备保养和安全管理增加了对设备保养和点检的检查力度。每周一在张副总的领队下,对设备保养点检记录,维修,缺陷进行了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与设备保养责任人沟通整改。对屡教不改的员工按公司管理规定处罚。要求每班次班前班后对设备进行清扫整理,加油润滑等日常工作。一车间从XX月份开始对7台注塑机分别进行了一次液压油过滤;二车间对多年老化的设备增加了维护保养的力度,使设备保持在正常运转状态;三车间增加对新设备操作培训,健全设备点检路线图,并且特殊设备在设备动力部的配合下实行专人定机操作等,从而保证了设备完好率。结合公司申报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的契机,更新健全了设备操作规程,增多了安全预防的内容;年初与各车间主要负责人签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车间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安全生产。从而打造安全管理人防技防的堡垒。今年以来,二车间发生手划破皮等小型事故3起,一车间1期,三车间0起,全年没有大事故。四、现场管理和成本控制车间现场管理的好坏体现了一个公司管理水平。生产部把改善车间现场作为了日常管理的重点工作。要求各车间学习6s管理,按6s管理的要求来整改车间现场,XX月份对一车间现场重新进行了黄线划分,整理产品加工区,产品存放区,产品待入库区等定位定制区域。通过培训要求现场产品装箱不超出料箱,堆放高度不超3框,车间工装器具按规定放置到指定区域。通过加强现场管理,缩短了待处理品处置周期,节约了生产空间,方便了员工操作,同时也为员工营造了一个整洁环境。物料消耗成本控制管理方面,由于公司没有对物料消耗及成本进行考核,在非正常成本增多时,如工具损耗率高,物料使用质量过剩,工人生产不当引起的浪费。导致这样的现象存在,主要是员工节约意识不强。本部门将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奖罚措施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思想教育,使员工的节约意思和主人翁精神逐步的提升。五、员工培训和考核在工作中,变通课堂培训为现场培训。各车间内部利用早会,月车间总结会等形式对员工进行现场管理,公司制度等培训。三个车间员工现场考核制度已全面执行。为了激励注塑工用好管好模具,在操作中不撞模,少撞模,XX月份开始实行了现场模具管理制度,运行情况不错。但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不足:生产计划执行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外购件有的不能按采购计划交付影响生产顺利进行;在管理中操作工流动率比较大,车间成本控制目标不明确,新模具一次试模合格率比较低等问题。希望新年里,在公司的领导下,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把生产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生产部门年度工作总结220xx年在紧张和忙碌中过去,回首过去的一年,内心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年,虽然没有完全达到公司的各项指标与要求,但也算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考验和磨砺。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们生产部门将深刻地对这一年来的工作得失作出细致的总结,同时祈愿我们公司明年会更好。过去的一年里,面临经济市场的清淡,公司高层的果敢决择,在巨大的压力下,进行了各项生产工艺的摸索,大胆改善,实施,并克服了客户订单多,出货急,临时调配等困难。成功过渡。在过去的一年,各生产部门力挑重担,重视产品质量,严把生产工序的每一个质量控制关,利用早会、质量会、生产会议为部门操作工灌输质量理念,坚持一线操作工为第一质检员的观点。并在一线操作工的.大量流动下,及时为新员工安排质量、操作技能方面的基本理论培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