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docx
上传人:猫巷****盟主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docx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征文吧,征文的结尾要或紧扣开头,首尾呼应,或重申观点,再次点题,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等。一篇什么样的征文才能称之为优秀征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和我的导师主题征文1“你们以后要上得了手术台,要上得了讲台,还要上得了灶台……”——这是李华山老师对我们的期望。转眼间,研究生的生活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我的导师李华山用他的谆谆教诲和对孩子般的爱,让还只是研一的我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在北京冬日临近的时候,我不再害怕凛冽的寒风,勇敢而温暖的前行!——题记坎坷选择师生缘分第一次知道我的导师李华山是在网络上,那是在我考研填报志愿之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导师介绍里。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李老师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这是后来的事情了。在当时,我被老师那好几页的个人经历折服。老师很早就在肛肠科工作了,受到过国内外众多肛肠科专家的带教和指导,有陈仲敬主任(泰州名医陈氏祖传痔科传人)、邵德寿老先生(泰县痔科名医),江苏肛肠专家朱秉宜、张仁福等教授,江苏“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丁义成、丁义江(现为中国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名誉会长)主任医师,《中国肛肠病杂志》主篇黄乃健教授,广东痔瘘名医郑观炳主任医师。他还在日本跟随著名肛肠专家高野正博博士学习了日本治疗肛肠疾病的新方法,并于1995年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外科学科研型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中医外科专家王沛教授,副导师为广西医科大学高枫教授……这一切,对于想要考到北京的我来说,既是一种吸引,又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后来从师姐那里获悉老师想招男生,我就甚感遗憾。但我觉得我的性格适合学习外科,同时我也很喜欢外科,所以只能考虑一下中医外科的其他专业,比如皮肤、乳腺病等等。后来,经过了和大家一样日夜艰难的抉择,我最终报考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安门医院的中医外科学专业,本以为会考入皮肤科室的我,没想到招生的竟是李华山老师,我又惊又喜,惊的是怕老师不选择我,喜的是可以有机会成为李老师研究生!第一次见到老师的时候时,老师穿了一身手术衣,连头上的手术帽也没来得及摘掉,从老师的脸上能看出他手术后的疲惫。谈话间,李老师并没有专家的派头,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始终面带着微笑,他的幽默也让气氛很轻松。当得知我家是黑龙江哈尔滨的时候,老师还一直对我嘘寒问暖,询问我的衣食起居。虽独自一人第一次从哈尔滨来到北京,我却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没有了紧张与焦虑,有的是从心底产生一种的喜悦与对老师的敬佩。经过了复试,我终于成为了李老师的学生。签导师协议的那一天,老师语重心长的告诉我要继续学习,不能放松,英语不能丢,以后临床上经常用到的专业课知识和统计学知识等等都要扎扎实实的学会、学好……,这让我没有被兴奋冲昏了头脑,我知道,我要开始一段新的生活了,我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身教言传大爱无疆——“你们要练好外科基本功,切开、止血、缝合、打结……一样一样的练习,把地基打牢。”李老师是一个热爱肛肠事业并始终不断进取学习的人。他谙熟于专业知识,医术精湛,虽工作繁忙,还是会经常参加肛肠科的学术会议,学习新近的治病方法和理念,与同行交流工作中的种种经验和困惑。与会期间,老师经常在会上进行学术汇报讲座,并主动参与大会发言,讲述自己的工作收获与心得,也提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时刻进行着知识的储备与更新。李老师的每一次会上讲座与发言,都留给我深刻的印象。作为学生的我和老师相比,那种学习的劲头还远远不够。虽然我还只是研一,李老师却经常带着我,和师兄师姐们一起随他去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会议。一开始我很是兴奋和好奇,可是参加久了,我也就只是看个热闹,甚至经常板直的坐在那里思绪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小心思,一次会议的茶歇期间,老师顾不上和专家前辈们交谈,特意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参会的收获与感想。依旧的幽默风趣,依旧的语重心长。李老师还教我打手术结,反复的强调打结一定要首先打的对,然后才是打的熟……一块钱一轴的线,要打上十盒,这样才可以上手术台打结。我想,老师一定打过不止十盒的线吧。我终于明白,老师在给我们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他希望我们能仰望星空,但也一定要脚踏大地。时至今日,我与李老师的接触屈指可数。从老师的身上我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的细节要我用这三年的时间慢慢体会:处事之道,学习之法……,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让我受用终生。不管我考研过来成绩如何,面试中有多少问题没有回答出来……,在我成为了老师的学生的那一天起,老师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教育着我,包容着我。有时候我都在想,我何其幸运,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导师。看着老师鬓角那微有些花白的头发,可以感受到老师平日里的辛苦,可是每次老师和我们聊天的时候,都带着和蔼和幽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