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作品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大渊****公主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梁实秋作品读书笔记.docx

梁实秋作品读书笔记.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梁实秋作品读书笔记《亲切的风格》亲切的文风要求写作如谈话,同时要字斟句酌,恰到好处。方言的使用多用于对话,更有韵味,行文还是通俗些的好。他的这篇文主要是对英国批评家Hazlitt的文章《论亲切的风格(OnFamiliarStyle)》的观点提出一点想法。首先,他肯定了作者的观点,之后他又拿出一句话说“也还可以在加斟酌”。其实原文的意思跟他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他单拿出来有点断章取义的感觉。我觉得他的话只是对原文的一种细化和补充。当然,这也还是值得一看的。他有一种精神是值得一学的,那就是对他人甚至是权威的质疑精神。这一点正是我所欠缺的,说白了就是在读他人的作品时缺少思考。(11.23)《纯文学》文章首先通过东方的王国维和西方的一些一些作家提出纯文学的概念——没有太多附加的深意,仅以写景或抒情的文学表现方式。接着又举例说明现在纯文学、纯文艺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同时讲到不能一味追求纯文学、纯文艺以致变得狭隘。最后得出结论“文学不够纯,不是大病,文学不得自由发展,才是致命伤。”很多事情不能以绝对化的眼光来看,否则会变得狭隘。要与时俱进,也要保有初心。《莎士比亚与性》“我认为莎氏原作猥亵处,仍宜保留,以存其真。在另一方面亦无需加以渲染,大惊小怪。”作者态度很坦然,的确,作品是怎样的,都是读者读出来的。你是个怎样的人,就读出怎样的文章。大惊小怪、刻意的改变常常适得其反。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即使主流如此,我们也得保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吗?《莎翁夫人》从文学作品中挖取信息的能力是我欠缺的。有时不会深入去想,有时想了也懒得去求证。这篇文讲了一个可怜的妇人,一场可悲的婚姻,别的没有看出来。《莎士比亚与时代错误》“所谓时代错误即是把一个人、一件事,或一个东西于其尚未出生、尚未发生或尚未产生的时候就提前予以陈述或提及。”(反之亦然)该篇讲了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一些时代,错误和其他小瑕疵。这些都是极细小的点,像我这样的人压根看不出来,因为书读得太少,知识太浅陋,而且不会这么细致。作者最后说“而戏中这许多许多瑕疵,还任由它谬种流传,没有人能成功的予以纠正,其故安在,可深长思。”不知道是不是没有人静下心来仔细研读,抑或是没有对书本的怀疑精神……不知,不知。《玛丽·兰姆》之前看梁遇春写查尔斯·兰姆的故事,知道他有个患间歇性疯病姐姐,原以为只是个普通人,今天才知道原来也是个文学素养较高的。两个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能设身想他人之苦痛,这样的人有着一颗怜悯之心,也是值得作为榜样的。(11.30)《拜伦》拜伦乱乱这是既定的事实,不应该大肆渲染,也不用刻意回避。事实如此,多说无益。其实我对这件事无感,我的道德标准从来只是约束我自己,甚少对他人有要求。于我而言,拜伦是个诗人,我只欣赏他的诗歌,至于他的为人处世,与我并无关联。或许会有人说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一言一行都需注意,以免给社会带来不好影响,可是我觉得只要自己心中有标准,难道会让别人带偏吗?其实现在的娱乐圈也是如此,常有些人说某某明星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下面人一圈骂,又有一圈他们的粉丝出来维护,结果双方开始骂战,动不动就上头条。我觉得这很没意思,我觉得明星只要他演的东西好看,他就尽到了自己该做的职责,至于他的为人,我不关心。学好学坏最终决定权都在自己身上不是么?再说了,不道德的事身边到处是,何必抓着人明星不松手呢?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狗仔挖人隐私似乎更不讲道德呢。(⊙o⊙)…一不小心说偏了。作者最后写的后记承认自己无知,遇到他人指正错误可以及时改正,要学!“不是我不够好,不配居住在这个国家,便是这个国家不够好,不配留我住下来。”喜欢这句话。《那施》我知道了有个有趣的人叫那施(OgdenNash),写了一本叫《TheGoldenTrasheryofOgdenNashery》的诗集。他写了一首有趣的诗。日本人日本人多么彬彬有礼;他总是说,“请原谅,对不起。”他爬进了邻居的花园,他微笑着说,“我请你多包涵”;他鞠躬,很友善的咧嘴一笑,把他一群饥饿的家人招来了;他咧嘴笑,然后友善的鞠躬;“真抱歉,现在这是我的园庭。”《林肯告别春田》作者说,凡讲演词及正式文告之类要直截了当,不可空洞冗长,惹人厌恶。要修辞立其诚。深以为然。林肯的《告别春田》是个好例子,反观现在的许多讲演和会议讲话,我只能呵呵了。《沉默的庞德》庞德是一位沉默的观察者、倾听者。作者对他的才华很欣赏,对他站在法西斯一面感到惋惜。文章最后有这么一段“‘李白也是醉死的。他企图抱月,在黄河里。’滚滚黄河里还能看到月亮!”不懂其深意。《绥夫特自挽诗》讲了一个有趣的人——绥夫特(《格列佛游记》的作家)。他爱国,爱讽刺,爱用反语。《布劳徳斯基的悲剧》一个有才能、深爱着家乡的诗人,只因为他的诗、他的人不能、不愿为当局所利用不得不离开。因为有头脑、有骨气被当政者排斥,是多么悲剧啊,作者为之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