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故事编辑最新精编.docx
上传人:莉娜****ua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名人的故事编辑最新精编.docx

名人的故事_9.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名人的故事关于名人的故事关于名人的故事篇11、傅雷与黄宾虹傅雷、黄宾虹的交谊始于1943年。此年,他们一个35岁,一个78岁;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北平,两人相差43岁,却是一对真正的忘年至交。大家也许奇怪,一位翻译大家,一位画坛宗师,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却有如此深厚的交情。但是如果了解到傅雷对美术的热烈感情和渊博修养,那就毫不奇怪了。傅雷早年在法国留学时,除攻读巴黎大学文科外,还就读卢浮美术史学校,回国后,一度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美术史,所以两人的志趣相投,真是酒逢知己、相见恨晚。从1943年傅雷第一次得到黄宾虹的作品算起,到1955年黄老去世,十三年间,傅雷得到黄宾虹作品并作收藏的共有60多幅,连同册页的页数计算,则在150帧以上,这还不包括傅雷转送他人的黄宾虹作品。一个画家将自己的作品如此大量地馈赠于一位友人,这在画史上并不多见。就是这十三年,傅雷给黄宾虹写了121封信(现保存于浙江博物馆),是除了给儿子傅聪的信外,没有比他更多的通信了。傅雷对国画的研究一直兴趣很浓,然多为批评与指摘,而对黄宾虹的画,唯独爱之有加。作家施蛰存对黄宾虹晚年的画不以为然,认为太浓太黑,称之为“墨猪”。傅雷一听,把施蛰存训斥了一顿,认为施根本不懂画。最为感人的是傅雷还曾在上海为蛰居北平的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黄宾虹总是将自己的画作称之为“拙作”、“习作”,是他攀登绘画高峰过程中的不成熟之作,是至臻前的练习。因此,他从不出自己的画册,也从不举办个人的画展。直到1943年黄宾虹八十岁时,在上海的好友与弟子筹划,为黄宾虹举办个人画展,但一时困难重重。当傅雷得知这一策划后,自告奋勇,投以全力,夜以继日地为黄宾虹的画展辛劳奔走。他还刊印了《黄宾虹先生山水画册》、《黄宾虹书画展特刊》,精心撰写了《观画答客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深透地介绍黄宾虹画作的特点和超越历史、超越他人的地方,并对看不懂的地方甚至非议等作出引导、解释。为此,他忙碌了数个通宵。画展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开展的五天里,参观有签名者600余人,未签名者约是其三、四倍之多,展出的160件作品全部售罄。画展的收入问题,黄宾虹请傅雷按他的意见作一一处理。黄宾虹感激此展中傅雷的鼎力相助,更视傅雷为自己一生中难得的知己。直至1954年,黄宾虹利用华东美协在上海为他举办个人画展的机会,以91岁瘦弱的身躯,拜访傅雷家。而傅雷则更是多次到黄宾虹北平和杭州的家中拜访。1954年,一次傅雷夫妇探望在杭的黄宾虹,在他家看了两天黄宾虹的藏画和作品,畅谈画学,还为黄宾虹拍了照,谁知此相叙后竟成永别。1955年3月,92岁的黄宾虹因患胃癌住进医院,在医院病床上他还记挂着傅雷。傅雷得信后也是“一夜没有睡好”。傅雷在黄宾虹逝世后,建纪念室,出《黄宾虹画集》,甚至黄夫人宋若婴的生活补贴等都由傅雷到杭奔走落实。到1961年,他在寄给好朋友侨居新加坡的画家刘抗的信中,还对黄宾虹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黄宾虹与傅雷的忘年之交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俗民之交。傅雷在黄宾虹身上看到了中国画的希望与生路,黄宾虹在傅雷身上找到了知音和激励。他们的友谊已经到了“息息相通,事事相切”、“生无请言,死无托词”的最炽烈、最真挚、最高尚的境界。感悟:两人的志趣相投,让他们走到了一起。黄宾虹的个人画展得到好友与弟子的筹划和资助,这也正如孔子所说的“德不孤必有邻”。傅雷与黄宾虹的交谊,不仅仅是则画坛“佳话”,它更是研究近现代美术史的宝山。他们的论画书,在今天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是弥久弥深知之不尽的文献经典。2、歌德与席勒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与席勒是亲密的朋友。尽管他们在年龄上相差很大、并且性格气质也有很大不同,但是共同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席勒写《威廉·退尔》的剧本。歌德便将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资料全部提供给席勒。而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写作,也得到了席勒鼎力帮助。席勒英年早逝后,歌德无比悲痛地写道:“我失去了一个朋友,同时也是失去了我生命的一半。”感悟:“益者三友”是说交朋友要交有益的朋友。如果交到了有益的朋友,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益处。什么是友情?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淡泊,还是“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壮志?都不是,而是“流水不因石而阻,你我不因远而疏”的思念。3、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1844年在巴黎结识时起,两个人共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努力奋斗,在斗争中结下真诚而无私的友谊。40年间,他们精诚合作,亲密无间,在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共同撰写了许多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应邀参加正义者同盟。1847年6月,改组同盟并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他们取得一致认识,并研究了宣言的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