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业务运作模式讲义.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X 页数:53 大小:19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商业银行业务运作模式讲义.pptx

商业银行业务运作模式讲义.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领域1.商业银行业务2.消费者银行业务3.资本市场业务4.资产管理业务二、西方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部分西方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银行名称净利润收入净佣金收入总额占比总额占比德意志银行66.19亿欧元45%80.84亿欧元55%瑞士联合银行63.56亿瑞士法郎33.5%126.07亿瑞士法郎66.5%意大利国民劳动银行7080亿里拉59%4920亿里拉41%汇丰银行119.9亿美元57%90.68亿美元43%四、科学的规章制度设计1、规章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假定“性本恶”2、制度覆盖每个人、每个岗位、每个环节、不留空白3、经常和及时的修订制度经典案例分析:美联银行的集中报销制度五、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制度1、只有总行设有审计部门,各业务部门和分支行都不设2、严格挑选审计人员:从业经验必须8年以上3、高标准的从业规范4、突击审计多,事先预告少5、业务审计内容6、被审计的间隔期可以1-3年不等7、上审下、外审内8、外部复核制(抽查)9、优厚的待遇和庞大的成本损失第六讲问题:在经营的过程中,什么因素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一、商业银行的客户管理如何吸引客户,如何将客户留下来,让客户保持对银行的忠诚?(一)西方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意识1.客户分类2.真正意义上的“客户第一”原则:客户导向论3.从“满足客户需求”到“引导客户需求”4.服务客户的两重性:(1)满足客户的需求(2)严格要求客户(二)商业银行的服务理念1.服务定位是银行服务发展的最高阶段2.服务是银行的唯一产品3.客户是员工的衣食父母4.有偿服务无需感谢5.在意每一位客户的感受6.客户的地位在银行至高无上7.每位员工都代表银行8.让客户感到欠银行的9.营造一种服务高尚的氛围(三)服务要诀二、西方商业银行的员工激励制度和约束制度(一)美联银行的七种激励员工方式:1.分配挑战性的工作;2.定期的培训;3.调薪;4.晋级;5.员工持股计划和股票期权;6.福利保障制度;7.家属亲善制度;(二)对员工的约束1.国家的法律法规;2.行纪行规;3.忠诚于银行;4.为银行创造至少8倍于自己的收入;5.业务集中于本行三、西方商业银行的股东价值观念1.股东利益的三种表现形式:分红、红股、价差;2.股本回报率;3.现金分红原则;4.现金分红比例;一、商业银行贷款的种类:1.正常:借款人能够严格履行合同,有充分把握偿还贷款利息;2.关注:尽管目前借款人没有违约,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的主观因素,如果因素继续存在,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影响;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贷款本息;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发生一定的损失;5.损失: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程序之后,贷款仍无法收回。二、几种新型实用的贷款1.信用担保贷款;2.自然人担保贷款;3.出口创汇贷款;4.项目开发贷款;5.买方贷款;6.无形资产担保贷款;7.项目融资;8.银团贷款;9.委托贷款;10.法人帐户透支;11.买方信贷卖方付息业务;12.汽车销售融资业务;13.仓单质押担保信贷业务;三、贷款的管理(一)信贷政策与贷款管理的基本制度所包含的内容1.贷款业务发展战略2.透支授信限额3.贷款的审批和管理程序4.贷款审批的分级授权5.信贷集中风险管理政策6.贷款的日常管理和催收政策贷款的期限和品种结构7.贷款的定价8.对有问题贷款的管理贷款发放的规模控制9.贷款的担保政策10.贷款分类制度关系人贷款政策11.信贷档案的管理12.呆账准备金政策和呆账冲销(二)贷款程序及操作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三)注意贷款分析要点,控制贷款风险1、首先要关注货币资金科目,而不仅仅是为了拉存款;2、通过短期投资的多少及品种来看货币资金的可补充程度以及是否违规使用信贷资金。3、通过应收账款大小、账龄及结构看企业销售的真实性。4、通过其它应收款看是否有抽逃资本和非法关联交易。5、通过存货情况来看未来销售能力。6、通过长期投资的内容看其收益能力和控制能力。7、通过查看固定资产大小来划分企业性质并制定不同的控制方法。8、无形资产要特别关注土地使用权。9、通过短期借款了解其财务负担和融资能力。10、通过净资产来看债权保障程度。11、通过收入的多少和收现程度看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12、通过重要财务比率来看匹配性。13、通过表外业务看企业潜在负债。14、通过税收交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