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docx
上传人:是向****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5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docx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精选16篇)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篇1原文: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译文: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上一篇:杜甫《登岳阳楼》诗歌鉴赏下一篇:最苦与最乐资源汇集杜甫《登岳阳楼》原文和译文篇2一、教案设计理念:从20__年开始,广州市已经连续两年的中考古诗鉴赏题都涉及到课后的十首自读的古诗。可见,初中的古代文本的阅读、鉴赏已经具有向课外转移的趋势。古诗本来就是教学上的难点,再加上课外古诗也要考,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都很犯难:如果一课一课讲,没有时间,而且学生死记硬背消化不了;如果完全不讲,学生无法落实知识点,读不懂,自然无法得分。在反复地教学探索中,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与其吃力不讨好地一课一课教,不如教会学生读懂古诗的方法,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抓手”,引导他们一步一步“往上爬”。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堂课——通过一首课内古诗的讲授,概括出读登临类素材古诗的基本方法,从“初读,把握基调”到“再读,赏景悟境”,“三读,探究主旨”,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指向“读懂”的目标,为下一阶段“鉴赏”奠定基础。在课堂设计中,我还安排了拓展运用的环节。通过类似题材的课外登临诗歌的阅读,学生运用归纳的方法自行解读、学习,实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堂课的内容充实,能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化繁为易,具有可操作性,符合有效教学的要求。二、教材分析:《登岳阳楼(其一)》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陈以义,他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经历靖康之难后,他的创作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开始效仿老杜,将个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相结合,写下了系列脍炙人口的爱国诗篇。这首诗情境相容,既有登高怀古又有借景抒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登临类诗歌创作。三、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读诗的感性基础,能通过朗读,找字眼感受到诗歌的感情基调,基本把握诗意。而且从7年级开始通过课内外的诗歌学习,学生也具备诗歌解读的基本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欠缺系统化,缺乏对登临类主题的诗歌进行整理归纳。四、教学目标:以《登岳阳楼(其一)》为例,教会学生阅读登临类诗歌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自主解读同题材的诗歌。五、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解读方法,能自行解读诗歌。2、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六、教学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情感2、比较陈与义和杜甫诗歌的特点七、教学流程(一)导入:在这个单元,我们通过文本和古代文人贤达一同领略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优美风光中,体会文人诗情。这一站,我们一同与他们登高远眺。登高这个传统自古就有,“高”寓意着国人步步高的美好祝愿,它已经深深扎根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古人有句话说得好“登高则可远望,望远而致深思”,由此也衍生了登临这个诗歌创作的重要题材。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登临诗(展示PPT),今天我们以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为例,共同解读登临类诗歌。(二)诗歌朗读,把握诗意1、朗读《登岳阳楼(其一)》(落实常识: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2、整体感知:感情基调——悲1)从何处感受到悲情?——老木沧波无限悲(悲是全诗的“诗眼”)板书:方法一抓诗眼定基调2)再次朗读全诗的结尾句,体会情感的抒发3、梳理诗意,体会意境1)登临何处何时?——岳阳楼(洞庭之东、长江西面)黄昏(夕阳、湖山欲暮时)秋天(风霜)2)目见何景何物?——帘旌(近景)夕阳(远景)老木沧波3)生发何感何思?——吴蜀横分地(联想到三国吴蜀在此争夺荆州,驻扎岳阳,此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年多难(漂泊多难的三年,联系到自己的经历)补充:凭危——危是高处,高楼的意思,《山市》“惟危楼一座”感:无限悲板书:方法二理诗意悟诗情4)这些内容和诗歌抒发的悲情有什么样的联系?A、时间、地点——触动——悲情B、景物(环境)——烘托——悲情(帘旌不动夕阳迟渲染了冷清的氛围)C、联想——诱发——悲情(万里远游,三年磨难)D、意象——表现——悲情(风霜:双关;老木:作者自喻)板书:方法三抓意象品意境5)探究主旨:为什么生如此之思?——知人论世指导:可以从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所见、所思中寻找线索知人:陈以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经历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从万里来游(从北方逃难来到南方)三年多难(历经丧乱)论世:北宋灭亡,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国家内忧外患,岌岌可危结论——作者抒发的是国家灭亡的悲愤,自身经历的感伤板书:方法四思背景探主旨4、拓展运用这种历经国破家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