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湖北晴川阁导游词5篇湖北晴川阁导游词1晴川阁现在名称:晴川阁;用途:名胜古迹(原),名胜古迹(现);地址:汉阳晴川街;设计: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施工:云梦县第四建筑公司;结构:石木;层数:2层(禹稷行宫1层);建成时间:1864年(1985年重建)。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功矶上,始建于明嘉年间(公元1522-1566年),为汉阳太守范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宫(原为禹王庙)时所增建,取唐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句意命名。晴川阁与武昌黄鹤楼隔江对峙,有"三楚胜景"之称。晴川阁与禹稷行宫在历史上屡毁屡建六七次,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汉阳郡守钟谦重建。1935年晴川阁被风吹倒,禹稷行宫幸存。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修葺禹稷行宫后,重建晴川阁。晴川阁按原样重建,规制略有扩大,高台砌筑,二层石木传统结构,重檐歇山,屋顶前方仍设一水骑楼,匾书"晴川阁"三字。两层飞檐四角铜铃,临风作响;大脊两端龙形饰件,凌空卷曲,神采飞动;素洁粉墙,灰色筒瓦;两层回廊,圆柱朱漆;斗拱梁架,通体彩绘;对联匾额,字字贴金。富有浓郁的楚文化气息。禹稷行宫(禹王宫)按"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进行修缮。修缮一新的禹稷行宫,由大殿、前殿、左右廊庑、天井等构成院落式建筑。正立面为砖体牌楼式(四柱三楼三门)面墙,其他三面为青砖半砌风墙。大殿为硬山顶式厅堂,正立面前檐用如意半拱装饰并承托出檐,正脊两端升山较大,但屋面无折水。天井两厢如廊式,均为单坡屋面。行宫屋面盖青小瓦,檐头屋脊装饰沟头、滴水、脊吻、坐兽等。湖北晴川阁导游词2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将带大家参观的是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三楚胜境”之称的晴川阁。晴川阁位于汉阳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东对长江,与武昌黄鹤楼隔江相望。江南江北,楼阁对峙,互为衬托,蔚为壮观。清顺治年间文人程封在其《登晴川阁》诗中写道:“凭栏高倚半江秋,楚国晴川第一楼”。晴川阁的历史虽然没有黄鹤楼、岳阳楼那样悠久,但由于其所居独特的地理环境、独具一格的优美造型以及诸多文人名士的赞咏,使它赢得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用“楚国晴川第一楼”冠誉晴川阁是不为过的。晴川阁由三大主体建筑组成,包括主楼、禹稷行宫和铁门关。现在请大家和我一起去领略一番这座历史上与黄鹤楼齐名的古建筑群的风采吧。晴川阁主楼,又称晴川楼。它始建于明代初年,为当时汉阳知府倡议兴建,取唐代诗人崔颢登黄鹤楼写下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中“晴川”二字命名。历史上晴川阁屡毁屡建。明清两代,晴川阁先后进行了五次维修,其间遭受最大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晴川阁作为军事要地,在硝烟弥漫的战火中几乎成为废墟;另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在武汉与清军进行殊死战斗,在战乱中晴川阁毁于大火。屡毁屡建的晴川阁重建后规模一次比一次宏伟,清湖广总督张之洞曾亲自为修葺后的晴川阁题写楹联:洪水龙蛇循轨道青春鹦鹉起楼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龟山屡遭重炮轰击,晴川阁受损严重,虽未全毁,但已成摇摇欲坠之势。到了1934年,一场大飓风吹塌了晴川阁。1983年,武汉市政府在重修黄鹤楼的同时,依照清光绪年间的样式修复了晴川阁。阁名是由中国佛协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书。从此,晴川阁与黄鹤楼再次雄踞大江南北,楼阁对峙,交相辉映,成为江城一大旅游胜景,有“三楚胜境,千古巨观”之美誉。请大家与我一起去登阁远眺,真切的去体会一番临江而立,纵览晴川全景的独特感受吧。大家可以在此凭栏远眺,前后龟蛇之巅黄鹤楼、电视塔赫然在目。现在请大家随我一起参观其他的景点,此时映入眼帘的是“荆楚雄风”碑,碑上的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是由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荆南观察使李振义所书。“荆楚”是指古代楚国大地,“雄风”本意是指楚国人的那种英勇顽强,开拓进取的精神。而在这里则主要是赞颂晴川阁依山傍水,居高临下的磅礴气势。湖北晴川阁导游词3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座连接龟山的古代城门就是铁门关。铁门关始建于三国时期,它背倚龟山,俯控江浒,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上可追溯至春秋战国,下至近代的武昌辛亥革命,其间三国时期的争战最为激烈。据史料载,孙吴军为扼守龟山这一军事要地,依山傍水修筑这铁门关,北可防曹魏南下,西可挡蜀汉东进,其关雄峻险固,易守难攻,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孙权曾先后令陆涣、陆逊、诸葛谨领兵驻守,以抗魏、蜀。从三国到唐初的数百年间,铁门关经历多次攻守激战,声名日噪,又被称为“虎豹关”。唐玄武德年间,汉阳建砖城,铁门关军事要隘的作用渐退,逐渐成为汉阳城对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而这一历史遗迹也成为人们游览的场所。铁门关在明代初期、中期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它的军事作用日渐削弱,但其文化、旅游、观赏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来愈突出和重要。明代末年,铁门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当时清兵南攻,明王朝摇摇欲坠,而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