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筑人体尺度总结(四篇)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建筑人体尺度总结篇一并殖吸虫并殖吸虫(paragonimus)是并殖科吸虫的总称。成虫主要寄生于终宿主肺脏,故又称肺吸虫。目前,世界上已报告的并殖吸虫有44种(包括亚种),分布在亚、非、美洲的31个国家。寄生于人体的并殖吸虫约有6-7种(但并殖吸虫的分类比较混乱,可能有同物异名的现象)。在我国已发现的人体并殖吸虫主要有两种,即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westermani)和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skrjabini),可引起并殖吸虫病(paragonimiasis)。并殖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人兽共患性疾病。国内分布遍及22个省市自治区,严重的地区有东北三省、四川、浙江、安徽等。我省的豫东及豫西有流行,以斯氏狸殖吸虫为主,卫氏并殖吸虫也有存在。下面重点介绍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做个比较。一、卫氏并殖吸虫的生物学特点1.形态:成虫、虫卵(略)2.生活史:1)终宿主:人,猫、犬及野生肉食动物;中间宿主:川卷螺类,溪蟹、蝲蛄(螯虾、竻蛄);转续宿主:猪、鼠、兔、鸡、鸟类等。2)成虫寄生部位:肺,在肺组织内形成虫囊;异位寄生于脑、肝等组织。3)虫卵随痰/粪排出体外,在水中发育3周后孵出幼虫(毛蚴)。4)毛蚴→川卷螺(胞蚴→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尾蚴→溪蟹、蝲蛄(囊蚴)。5)感染期:囊蚴;感染途径及方式:生食或半生食感染有囊蚴的溪蟹、蝲蛄及感染有童虫的转续宿主动物肉,喝生水。6)囊蚴经口感染终宿主,在小肠内脱囊而出(后尾蚴→童虫),童虫穿过肠壁,经肝、膈、胸腔入肺定居,发育成熟。二、卫氏并殖吸虫感染与卫氏并殖吸虫病1.感染后结局:带虫者与病人2.致病机制童虫钻行的隧道样损害及成虫定居的机械性损害。病变过程:1)脓肿期;2)囊肿期;3)纤维疤痕期。3.临床表现与分型1)急性期:全身过敏性炎症反应及消化道症状(主要由童虫移行、游窜引起)。2)胸肺型: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咳嗽、胸痛、血痰或果酱色痰。3)脑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头痛、癫痫、偏瘫、视障。4)肝(腹)型:肝大、肝痛、肝功能紊乱,腹痛、腹泻等。5)皮下型:游走性皮下包块。4.诊断(临床与实验诊断)有流行感染史、出现相应症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及x线等辅助检查的阳性发现时,进行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5.流行因素与防治原则1)肺吸虫病的流行特点:①人兽共患性寄生虫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②地域性分布(与中间宿主的分布有关);主要在山区流行(东北型:以蝲蛄为传媒,南方型:以溪蟹为传媒);2)人类感染与生活习惯有关:①生吃、腌吃、醉吃、烤吃蟹与蝲蛄;②东北的蝲蛄豆腐和蝲蛄酱③东北人用蝲蛄“治病”:辽宁人用蝲蛄汁治咯血;吉林朝鲜族用蝲蛄汁涂眼和皮肤治疗麻疹(据称蝲蛄有清凉作用);④生吃或半生吃动物肉(转续宿主肉);有人调查猪发现其中一头猪肌肉内有10个虫体,将含幼虫的猪肉喂狗,92天后狗肺内发现10个成虫。⑤喝生水:死亡解体的蟹与蝲蛄内囊蚴可能散于水中,有报道尾蚴可实验感染狗获得成功。3)防治原则:禁生吃或半生吃蟹、蝲蛄与动物肉,不喝生水,治疗病人[吡喹酮、硫双二氯酚(别丁)]。斯氏狸殖吸虫1958年我国陈心陶教授发现并命名。斯氏狸殖吸虫与卫氏并殖吸虫比较,有如下特点:1.形态:虫体较狭长,体宽部在前1/3,腹吸盘靠前,口吸盘大于腹吸盘。2.生活史:终宿主为中型哺乳动物,如狸(果子狸)、猫、犬等;第一中间宿主为拟钉螺类,第二中间宿主为溪蟹;人不是适宜的终宿主,相当于转续宿主。3.致病:由于虫体不能到达肺部发育成熟,而在肺外组织到处移行,引起皮下型及内脏型幼虫移行症。特点:全身反应重,多脏器损害症状,血中嗜酸球明显增高。4.诊断:皮下结节活检,免疫学诊断。日本血吸虫血吸虫是寄生于血管内吸虫的总称,皆属于裂体科,故又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它们的宿主范围及地理分布非常广泛,可寄生于鸟类、哺乳动物及人。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血吸虫属于裂体科的裂体属,而裂体科内其他各属的血吸虫成虫虽不寄生于人体,但某些种的尾蚴能侵入人的皮肤,引起尾蚴性皮炎。如禽类和兽类血吸虫(毛毕属、东毕属、华毕属引起的稻田皮炎)。能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目前已知的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还有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报告。可引起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