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2024学年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收心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三年级收心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诗的要素是音韵与文字。画的要素是线条和色彩。这二者之间在媒材上并无斗争和比较关系,但是在审美的立场上,二者确实呈现出极强的交叉和关联性。在中国美术史上,诗与画在文人画的篷勃发展过程中握手言和,共同成就了意境相生相谐的文人画境界,成为世界艺坛上独属于东方的文化奇葩。诗画相谐是指诗歌和绘画能够和谐统一或者拥有平等的审美地位。这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有不少的诠释。如苏轼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清代叶燮也有言曰:“画者、天地无声之诗;诗者,天地无色之画”在中国古典哲学圆融并包的境界以及文人画传统的影响下,这一概念强调了诗与画在抽象层面的完美统一。从艺术批评的角度出发,有学者指出:“优秀的中国诗画本是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彼此包含的呈现状态,可称为‘本位即出位’”也就是说,在人们欣赏一幅优秀的中国画时,可以从画面的布局感受到诗的结构,在笔墨的游走中感受到诗的意象,从而体会出诗一般的情味。而当欣赏一首优秀的中国诗时,可以在诗的结构中想象到画面的铺展,在诗的意象中想象到画面的景色。言而总之,中国诗与中国画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存在着孰高孰低的论争,但是从艺术鉴赏的具体实践来看,人们的审美习惯往往将二者视为密不可分的两个艺术门类,互参互鉴早已深入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在西方哲学的影响下,美学中相互联系的范畴往往建立在对立之上,如悲剧和喜剧、美与丑等。因此,西方的诗画相谐观点也往往是建立在对立基础之上的和谐。早在古罗马时期,贺拉斯就曾提出过类似诗如画的概念,原话是:“诗就像图画:有的要近看才看出它的美,有的要远看”单独截取一句来看,贺拉斯确实表达了诗歌如同绘画的观点,但是如果联系上下文就会发现,贺拉斯原意并不是指诗歌与绘画有着相同的审美功能和审美地位,而是说欣赏诗歌可以采用欣赏绘画的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去代入,从而发现不同的审美体验,并没有从二者的功能和地位出发阐述。但这确实也是诗歌与绘画这两个独立艺术门类被相提并论的源头。与莱辛同一时期的温克尔曼则从古典主义美学标准出发,认为艺术创作要重现古希腊艺术的荣光,展现出“高责的单纯,静穆的伟大”。例如,雕像中拉奥孔以冷静的面目忍受着肉体上的痛苦,就是对人内在力量的美的显现。绘画也要追求这般诗学的意蕴,而诗则要追求描绘真实。由此可见,温克尔曼对于诗与画的讨论并非如莱辛一般,对诗与画进行高下判别,而是想要调和二者的美学特性,取长补短,从而达到重塑古典美的目的。欧洲18世纪主张诗画相谐的代表人物是威廉·布莱克,他如米开朗基罗一样,既是画家,又是诗人。他与妻子合作,出版了一本名为《纯真之歌》的诗画集。其中的作品以丰富而瑰丽的形象诠释了其诗歌作品中真实的一瞬。“布莱克的艺术直接将诗的文字图像化,打断文本叙述在时间上的连续性,使文宇向着属于空间艺术的图像转化。同时,他的图像则具有流动性,蕴含强烈的叙事色彩”这种将诗歌与绘画大胆结合于平面中的创作,体现了对前代“诗如画”观念的继承,更在实践层面超越了前代对于二者间融合的简单想象,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邃的意蕴,是诗画融合观念影响下的创作高峰。1无论是诗画相异,还是诗画相谐,其实各种争论的最终目的都是用更恰当或者更美的方式表情达意,从而实现直指人心的目标。从这一点上来看,诗歌的优点是可以在时间的维度上,容纳更多的要素,通过语言的蕴藉,形成整体的氛围感。所以,是否能够依赖文字充分调动起欣赏者的想象力就成了判断诗歌艺术水平高低的关键。相比之下,绘画则要依赖在空间的维度上,运用构圈、色彩、线条等方式,在短暂的一个景别中,将氛围尽可能推向高潮、从而使欣赏者感受到诗一般的深长意味,以此使人动情。所以,诗画孰高孰低以及具体诗画如何融合,都需要在具体的作品内容中探讨,因为一切关于形式的假设在内容面前都是无效的。在图像时代的今天,古今中外的各类诗歌创作都面临着逐渐式徽的窘境,而绘画补充进入公共视野,从视觉上发挥与诗歌类似的审美功能,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如何在图像的传播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出诗歌的情味,就成了未来可以探讨的重点。(摘编自彭雨涵《艺术史中的诗画关系探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人画中诗歌和绘画的意境相生相谐,二者互参互鉴密不可分,地位完全平等。B.中国诗、画在抽象层面上完美统一,受到了中国古典哲学圆融并包的境界观的影响。C.西方最早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