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诗词周会第二十五场题目资料及答案第一轮:常规二十题第一题:识别诗句题(九宫格)从下列九字中任选一字识别出一句《诗经》五字句子高盛兮宁寒嗣处不正确答案:子宁不嗣音《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第二题:识别诗句题(十二宫格)从下列九字中任选一字识别出一句《楚辞》七字句固而一终怎苦愁将穷个字了正确答案:固将愁苦而终穷战国·屈原《楚辞·九章·涉江》第三题:对句题(上句对下句)位卑未敢忘忧国,_______。正确答案:事定尤须待阖棺南宋·陆游《病起书怀》第四题:对句题(下联对上联)_____,_____。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正确答案: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南朝民歌《西洲曲》第五题:填字题(填四字)高天__寒流急,大地__暖气吹。正确答案: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毛泽东《七律·冬云》第六题:单项选择题(入门题)下列关于诗词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_A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描写”,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B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C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D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按故事情节又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正确答案:A诗较为适合“言志”,而并非“描写”第七题:单项选择题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国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西子“。诗词中也经常爱用与西施有关的典故中,为西施正名(辨证名分)的二项是:A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唐·罗隐《西施》B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唐·王维《西施咏》C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唐·崔道融《西施滩》D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北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正确答案:ACA:“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可以看出,罗隐是反对“女人是祸水”的传统观念的。B:“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这两句是说:天下人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像西施那样的人物,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像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当然,这里的西施就是得势者,此时西施作为一个负面人物出现的。C:“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的意思是: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直接看出,作者是在为西施正名D:苏轼的这联诗是将西湖比作西施,来突出湖山的晴光雨色之美。很明显,没有为西施正名。第八题:单项选择题导言:1.“明月”是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但是你是否知道古人比较爱把月亮比做什么呢?比作“霜”其实是很多诗人的选择。2.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由此可见,与霜结缘的诗词大多会有一种萧瑟、凄清的悲伤之感,隐隐散发寒意。3.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北宋·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这道题中虽然没有出现,但这个吟咏“月如霜”的佳句一定要分享。请问,下列比明月比作清霜的诗句词句中,结合全诗分析(本题......的难点在于,“月如霜”是写景之句,必须了解全诗,才能分析情感。也可通过诗句本身的“景”来猜“情”)相比之下,作者心情最积极的是哪一项:A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唐·高适《听张立本女吟》B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C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D【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北宋·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正确答案:A(相关赏析节选自百度百科)(解析阅读时间:4分钟)A: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听张立本女吟》诗通过对歌女情态的生动描绘,创造出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首句写妆束,显其高贵;次句写行态,见其脱俗;三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