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化及原子参数对Ti-V-Cr系合金贮氢性能的影响的综述报告.docx
上传人:快乐****蜜蜂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KB 金币: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合金化及原子参数对Ti-V-Cr系合金贮氢性能的影响的综述报告.docx

合金化及原子参数对Ti-V-Cr系合金贮氢性能的影响的综述报告.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合金化及原子参数对Ti-V-Cr系合金贮氢性能的影响的综述报告引言随着能源需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氢作为一种绿色的能源被广泛应用,而氢气的储存又是利用氢能的关键问题之一。合金材料因其良好的储氢性能和可控性成为氢存储材料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本文将综述Ti-V-Cr系合金储氢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合金化及原子参数。1.合金化对储氢性能的影响1.1合金成分合金成分是影响储氢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Ti-V-Cr系合金的成分对其储氢能力和热力学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Ti-V-Cr系合金是一种多元合金,不同元素的添加量、原子半径、结构配位数等因素都会对合金的储氢性能产生影响。研究表明,Ti-V-Cr系合金中V和Cr的含量对其储氢性能有影响。林兆兵等(2004)研究了Ti-V-Cr系合金的储氢性能,结果表明,当V含量为15%、Cr含量为10%时,该合金的储氢比容量最大,为3.34wt.%。张晓岩等(2010)的研究也表明,V和Cr的含量均为10%时,Ti-V-Cr系合金的储氢比容量达到最大值。因此,合适的V和Cr含量对于提高Ti-V-Cr系合金的储氢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其他元素的添加也会对Ti-V-Cr系合金的储氢性能产生影响。如Mo的添加可以提高Ti-V-Cr系合金的储氢比容量和储氢速率(R.Z.Dong等,2008)。1.2合金结构合金结构也是影响储氢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晶体结构和晶体缺陷会影响合金的储氢性能。研究表明,对于Ti-V-Cr系合金来说,碳化物的添加可以增加合金的晶界、晶格缺陷等,提高合金储氢性能(K.Y.Huang等,2006)。此外,合金的晶体结构也能影响其储氢性能。研究表明,当Ti-V-Cr系合金的晶体结构由BCC转变为HCP时,储氢比容量会提高(B.Y.Zhang等,2013)。2.原子参数对储氢性能的影响2.1原子半径原子半径是影响材料储氢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Ti-V-Cr系合金中的Ti、V、Cr各自的原子半径分别为0.143、0.131、0.125nm。合金中各元素的原子半径差异会影响Ti-V-Cr系合金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从而影响储氢性能。当原子半径相似的元素掺杂进Ti-V-Cr系合金时,合金的储氢性能可能会提高。2.2原子电子态原子的电子态是影响储氢性能的另一个因素。不同元素的电子态会由于相互作用而导致材料的储氢性能发生变化。研究表明,当Ti-V-Cr系合金中Ti和V的电子态相似且与Cr的电子态不同,合金的储氢性能会更好(B.Y.Zhang等,2013)。结论Ti-V-Cr系合金的储氢性能受到合金成分和原子参数的影响。合金化的改进可以通过调整合金元素含量、改变结构等方式来改善储氢性能。此外,原子参数如元素原子半径和电子态也会对储氢性能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Ti-V-Cr系合金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以提高其储氢性能。参考文献:1.林兆兵,等.Ti-V-Cr系多元合金的氢储存性能研究.硅酸盐学报.2004,32(5):690-698.2.张晓岩,等.Ti-V-Cr系储氢合金的制备及储氢性能研究.材料科学与工艺.2010,18(1):103-107.3.R.Z.Dong,J.L.Duan,X.T.Tang,etal.EffectofMoonhydrogenstorageperformanceofTi-V-Cralloy.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2008,33(1):54-59.4.K.Y.Huang,L.Q.Huang,S.S.Li,etal.EffectofcarbononhydrogenstoragepropertiesofTi-V-Cralloys.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2006,31(7):865-869.5.B.Y.Zhang,X.H.Li,D.W.Li,etal.EffectsofcrystalstructureandelectronicstructureonhydrogenstoragepropertiesofTi-V-Cralloys.InternationalJournalofHydrogenEnergy.2013,38(22):9314-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