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能源工作总结能源工作总结(集合15篇)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发扬成绩,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那么总结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能源工作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能源工作总结1一、20xx年以来主要工作1、抓秸秆利用宣传。广泛利用广播、电视、横幅等,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活动,同时编印《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手册》300份发放到村、组和种粮大户手中,开展秸秆技能指导,组织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办专家讲座等,宣传引导农民提高认识秸秆重要性、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就是变废为宝的观念,让广大农民了解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秸秆综合利用的好处,自觉自愿的'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形成全民参与,营造氛围、赢得群众满意和支持。2、抓沼气后续管护。为巩固我市5000口农村沼气建设成果,全面发挥农村沼气建设综合利用的作用,上半年对正在从事沼气事业行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主要从日常服务管护、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三沼”综合利用试点示范等方面培训,发放技术明白纸500份。同时对7名技术人员根据沼气管护维修工作量进行一次性考核验收奖补。3、完成申报秸秆产业化利用量7万吨。通过摸排,乡镇推荐,申报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5家,秸秆利用量7万吨,申报省级奖补资金194.46万元,主要奖补的企业是从事秸秆能源化颗粒燃料、原料化板材利用方面。4、完成秸秆推介企业1家、签约企业1家。经过筛选,我市向滁州市推荐参加安徽省20xx年秸秆综合利用博览会产品推介企业1家为安徽嘉农农林生态产业有限公司,通过秸秆综合利用生产产品板材,加工制作实物门窗、地板等产品展示,充分体现企业秸秆产业化利用多元化。签约企业1家为安徽国祯明光生物质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签约资金为33131万元,新建一期新建1×130T/H高温超高压锅炉,配备1×30MW高温超高压再热汽轮发电机组一套,年消耗利用小麦秸秆等24.8万吨,年发电量24000×104KWH/a,建设工期2年,地点在苏巷镇化工园区。5、摸底筛选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1个。20xx年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任务为秸秆收储点1个,为了保证按时完成任务,能源办多次深入乡镇、企业摸排,及时下发明光市20xx年秸秆综合利用奖补资金文件,宣传奖补政策,引导企业参与支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积极申报秸秆收点,截止目前,已申报3家企业,将通过评审确定1家企业。二、工作打算1、计划对大中型沼气工程剩余资金再招标配套建设,发挥其效益。2、继续对5家秸秆产业化企业进行秸秆收购利用督查、核实工作,确保午季完成5万吨以上。3、积极配合市民生办,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提升工程宣传,营造氛围,赢得群众及全社会支持。能源工作总结220xx年以来,为了提高能源计量工作水平,根据《计量法》、《节约能源法》和市局文件通知要求,我局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积极推进能源计量管理与监督工作,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具体的措施(一)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能源计量工作的领导和实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我局成立了节约能源计量服务领导组,明确专人进行沟通、协调,及时了解各耗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情况和节能减排进展情况,切实有效地推动了我区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进展。(二)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结合“世界计量日”、“质量月”等活动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能源和计量的宣传活动。一是大力宣传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提高全社会对节约能源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二是进一步提高公众和企业法人代表的能源意识和能源计量工作的法制意识。三是积极宣传计量知识、能源计量管理办法和计量检测技术信息、能源计量工作方面的典型经验、涌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使节约能源成为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三)夯实企业能源计量基础我局按市局下达的工作要求,坚持监管与服务相结合,积极深入到我区唯一一家20xx年市政府新确定的100家重点用能企业,认真了解该企业基本情况、主要能源消耗、能源计量管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能源计量检测和使用、能源计量产生的效益情况。通过认真调查,建立了重点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工作档案,并与该企业签订了《共同推进节能降耗工作责任书》。通过诊断、分析,了解企业需求,找出企业能源计量工作的'薄弱环节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制定节能降耗服务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企业节能降耗计量服务活动。(四)抓好技术服务,促进节能降耗。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为企业免费提供计量方面的法律、法规,提供计量方面及节能降耗方面的技术咨询和服务;提供相关计量及节能降耗最新技术法规和信息、资料。同时我局计量骨干人员深入企业,帮助企业不断补充完善能源计量管理制度,提高计量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依据《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及有关重点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