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李世民是哪个朝代的李世民是哪个朝代的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是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李世民是哪个朝代的,欢迎大家浏览。李世民是哪个朝代的唐朝李世民的政治举措:任用人才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着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过科举,吸纳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举代替门第。从而,寒门子弟入仕机会大增,为政坛带来新气象。此外,更接纳封德彝之议,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贵的恶习。完善制度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此外,行府兵制,寓兵于农;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等皆有所发展。从谏如流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河清海晏贞观时期在李世民的治理下,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贞观四年(630年),全国判处了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贞观六年(632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贞观七年)633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贞观七年(633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较少,中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端,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李世民的历史评价:《旧唐书魏徵传》:“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的内心是清澈,明净的。唐太宗的名言至今流传,成为教导后人为人处世,做事和看待历史的至善至美的人生指导。无论正史或野史对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都是出于诚挚的赞颂,暂且撇开历史,政治等因素不谈,我们来看看李世民的后世帝王同行和领袖们是如何评价唐太宗千古一帝的。五代宋明帝王无不以做‘李世民那样的`帝王为目标’,以此巩固王朝,树立帝王在人民中的形象。李世民撰写之《帝范》堪称千年帝王教科书曰:“至若长气亘地,成败定乎笔端;巨浪滔天,兴亡决乎一阵。当此之际,则贵干戈而贱庠序。及乎海岳既晏,波尘已清,偃七德之余威,敷九功之大化。当此之际,则轻甲胄而重诗书。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武士儒人,焉可废也。此十二条者,帝王之大纲也。安危兴废,咸在兹焉![是知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这话说得多么精辟深刻啊。”五代后唐时,“(唐)闵帝嗣位,志修德政,易月之制才除,便廷访学士读《贞观政要》、《太宗实录》,有意于致理。”五代民族英雄柴荣,终生崇拜李世民,自励曰“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宋仁宗“尝读《太宗政要》即《贞观政要》),亦云:‘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学业为本。’《辽史》所载,辽朝君臣对《贞观政要》也十分重视。宋神宗终于见到了王安石,第一句话就说:你来做魏徵,我来做唐太宗。辽兴宗时,史臣萧韩家奴“欲帝知古今成败,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辽史萧韩家奴传》。辽皇子耶律雅里“每取唐《贞观攻要》及林牙资忠所作《治国诗》,令侍从读之”《金史》中记载,金朝君臣也都把《贞观政要》当做治国必读之书。金熙宗对大臣,“朕每阅《贞观政要》,见其君臣议论。大可矩法。”金哀宗时,大臣赵秉文轮直进讲《尚书》、《贞观政要》。金人还设益政院,以学问该博之士为寺讲学士,“日以二人上直,备顾问,讲《尚书》、《通鉴》、《贞观政要》”(《金史百官志》)。这说明,金人已将《贞观政要》作为治国必备之书,列为帝王治国参考。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成祖评汉武帝“穷兵黩武,以事夷地,汉家全盛之力遂至凋零”,却视唐太宗为终身偶像。明宣宗闻侍臣讲《贞观政要》时说:唐太宗致治之关,庶几成、康,实本于此。予尝覆是书,谓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理而下乱者。谓治国犹栽树.根本不摇则枝叶茂,君道清静是百姓安乐,皆要语也。”明宪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