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5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会用一定的方法估计时间。3、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培养估计意识,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单元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的长短进行度量。难点:解决与时间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研讨的问题(教学中的困惑)1、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时间的长短(准确的时间观念)?2、在解决时间的应用题中,如何写计算过程?3、对于“第一节课上课时间是8:30,每节课40分钟,第二节课什么时间下课?”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让学生更好地接受?4用什么方法让孩子能更好、更准确的进行时间单位的简单换算?修订意见1、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素材,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并在多次的估计时间的活动中体验活动,逐步积累经验,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建立对时间单位的准确感知。2、在教学有关时间的计算时,可以通过观察钟面指针转动的区域帮助学生理解。3、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直观教具的作用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解决措施1、把一分钟具体化,让学生通过数数、倒计时、一分钟能做的'事等去亲自体验时间的长短,并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2、不强调必须写计算过程,只要学生能写出结果就可以,灵活处理。3、要区分时间与时刻,借助动态的转动钟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当60分时,时针走了一小时。4、首先要弄清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进制,然后和100进制的米与厘米的题进行混合练习。反思总结时间单位“秒”学生们并不陌生,在生活中有接触。1分=60秒,学生也有模糊的概念印象,但是,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因此知道并理解1分=60秒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不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注重联系生活,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给足学生观察、发现、探究、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以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一,班级学生的分析初三学生使用新教材两年,对一些数学基础知识有了初步了解。学生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意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为学生学习这本书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实践的能力创造了条件。在这一学期中,除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外,还需要加强对潜在学生的个体辅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教材分析1.这学期的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小时、分钟和秒;二、一万以内加减;三、对时代的认识;4.多位数乘一位数;5.对分数的初步了解;六、长方形和正方形;七、计量:毫米、分米、千米、吨;八、数学广角集(重叠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2.这学期本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加减,多位数乘一位数,四边形。因此,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对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考查问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找到更多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享受、学习和学习。三,教学重点一万以内的数字加减,多位数乘以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第四,教学难点对小时、分钟和秒的理解,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公里、矩形和正方形。V.教学目标(a)知识和技能1.会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并会做相应的估算和验算。2.能数到十一百的一位数;我可以用两三位数算一位数,估计一下。3.了解简单分数(分母小于10),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名称,了解分数大小,计算相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解决与分数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4.区分和识别四边形,掌握矩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格子纸上画矩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就会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些物体的长度是可以估计和测量的。5.了解毫米、分米、公里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1公里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公里=1000米;了解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公斤,会进行简单换算,会适当选择单位;知道秒的时间单位,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概念。如果你知道1分钟=60秒,你会对时间做一些简单的计算。6.理解“次数”的含义,掌握“一个数多少次就是另一个数”和“一个数多少次”的实用方法。7.学生将借助直接图形和集体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