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国寺导游词精编.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保国寺导游词精编.docx

保国寺导游词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保国寺导游词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常常要写一份好的导游词,导游词具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的特点。我们应该怎么写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保国寺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保国寺导游词1保国寺位于宁波北郊,寺院的大殿始建于东汉,重建于北宋时期,已有千年历史,是江南地区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木构建筑。如今的保国寺内已无香火,主体建筑被开辟成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有大量的图文资料介绍唐朝至民国时期的建筑,还能看到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史展等展览。因为寺院建在小山上,周围有大片的香樟树,还有好几处小亭子,来爬爬山感觉也很不错。进入景区后,沿着略带坡度的石板路往上走,道路两边是繁茂的香樟树,遮阳效果不错。步行大约几十米,会看到一座很窄的桥——仙人桥,它是古人进寺的必经之路。站在桥上看下面灵龙泉溅入底下的溪坑,角度尤佳。走到路的尽头,有一岔路,往右去往望日亭,往左则是叠锦台。望日亭在象鼻峰上,小亭子里有石桌可以小憩,也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那边比较远,也略难走一些。因此通常会先往叠锦台方向,游览沿路的保国寺建筑,后面如果时间宽裕,再由寺院附近的步道去往望日亭。叠锦台类似观景台,有些桌椅和吃饭的地方,食物有荤有素。这里已是半山腰,看风景也不错。继续往上走,过了山门,保国寺就在里面了。景区在保国寺原有的建筑基础上开辟了四个主要展厅,第一展厅(天王殿)有关于寺院历史沿革的介绍,门口的沙盘可以让你对保国寺有个概括的了解。第二展厅(大殿)是景区的精华,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原汁原味的文物珍品,展厅中有多媒体放映帮你了解大殿建筑的精妙。抬头看,天花板上尽是复杂的斗栱结构、镂空的藻井,让人看不到大梁,设计十分巧妙。大殿因此又被叫做“无梁殿”。而殿内精美的瓜棱柱、不对称的结构,也是大殿引人注目的原因。后面的第三展厅(观音殿)、第四展厅(藏经楼)中有图文、模型和实物解剖大殿和同类建筑的结构,还有一些可以动手参与的搭建模型,可细细了解一下。除此之外,有好几个展厅可以看到砖雕、明清古家具等专题陈列,以及宁波当地特色的花轿和千工床。侧面的钟楼可以敲钟,2元敲3下,旁边的`工作人员还会念祝福词。钟楼对面鼓楼中的鼓,以及一架编钟也可以付费敲来体验,编钟的声音尤为好听。看过“保国寺全陪导游词”还看了:保国寺导游词2灵山寺是保国寺的前身。保国寺位于的山叫灵山,相传在东汉世祖时,骠骑将军张意和他的儿子中书郎张齐芳隐居此山。此山又名骠骑山。《四明谈助》记载“山之西,峰联,耸如马鞍,又名‘马鞍山’乃府治后镇山也”。“山以汉时骠骑将军张意隐居于此,又名骠骑山。山脉东南至夹田桥,东北直至鄞之江北岸青墩,为府治后托。”灵山与鄮山共为鄞邑东外护。《吴越春秋》有记载:东汉时高级将领骠骑将军张意(地位仅次于大将军,为汉代高级武官,正二品)还曾被派“以水军讨伐东瓯”(见《太平御览》引《东观汉纪》佚文)。他们死后,其宅舍便被建成了寺院,名为灵山寺。现存的骠骑山、骠骑将军庙、骠基坪(保国寺东围墙外900平方米,古木参天)、骠骑井泉,足以说明人们对父子俩隐居于此的一种历史痕迹纪念。唐武宗李炎会昌五年(845),诏毁佛寺。灵山寺被毁。会昌六年李炎死,李忱(宣宗)继位,大中元年(847)四月又恢复佛寺。根据现在的考证,除了寺志,更应该获取最原始资料。《宋元四明六志》中的《宝庆四明志》和《延祐四明志》,对保国寺的建置定于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其他资料又佐证了这一点。如与保国寺同时赐名的还有京城的“护国寺”。其中的历史情景在于:唐僖宗李儇(862—888)在咸通十四年(872)由宦官拥立即位,时年十二,佛法的力量一时难以重振,却遭遇灾旱连年,黄巢、王仙芝等农民大起义屡屡爆发。广明元年,唐僖宗正好18岁。黄巢起义军逼近长安,令唐僖宗胆战心惊之余,唐僖宗乞求突然获得一种潜在的护国力量,于是有意赐名“保国寺”。但雍正碑又有记载寺院恢复的时间“如从宋治平二年(1064),上溯二百十四年,应为唐李忱(宣宗)大中四年(850)。大家都知道,保国寺的开山鼻祖是可恭。可恭是国宁寺和尚,国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而可恭上长安兴复灵山寺之征决不是在广明元年当年完成的,当在广明元年之前,是广明元年九月才回到明州的。所以恢复建灵山寺应有一个历史过程,雍正碑的记载也是有道理的。可以这样说,可恭有意恢复灵山寺可从851年算起。至于可恭哪一年带上刺史的奏请,偕檀越许标等人,寻往长安,我们不得而知。他们途经关东(注:汉、唐定都在今陕西,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东),时值关东大旱。可恭“跪诵莲典,未终,霖雨大澍,禾黍旆穗,民气获苏。有司奏状,遂得召见”。可恭以恢复灵山寺为请求,僖宗答应了,并要求可恭在长安弘福寺(唐僧玄奘取经归来之所,高僧宿集)讲五大部经,约有三个月之久,又讲诘朝纶章,法誉大振。于是唐僖宗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