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模板15篇)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提升思考能力和提高个人素质。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相关的文献或资料。经历了一次意外事故,我明白了珍惜生命和时间的重要性,决定要更加珍惜每一天。教师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一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是一本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好书。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分析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本书,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本书很好奇。只有分析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正如专家所言,它与其说是门科学,毋宁说是一场运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积极而又富于建设性的态度。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凡事要往好里想。当然,是严谨的,具有很高的操作性。就教育方式而言,在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所产生的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与积极思想所相背的模式,是一种以悲观和否定的态度去进行的教育的方式。就像在传统的家庭教育环境中,习惯性的否定及惩罚教育,无形中就影响到儿童积极健全人格的形成,挫伤了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对儿童的发展就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无法更好的促进儿童的成长。比如,如果父母悲观,孩子通常也具有悲观的性格。或者产生消极、孤僻、偏激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还不能很好的发掘身上的潜在能力。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分析。因此,就可以去尊重学生,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教师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二这个寒假,我读了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深深折服了我: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着两股抗争的力量:积极力量(好奇、幽默、善良等)和消极力量(愤怒、怨恨、自卑等),这两股力量就像是太极中的阴阳两极,此消彼长。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我们——教师,更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学一点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努力给自己注入积极的正能量,做一个幸福完整的人,以影响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那怎样才能做一个幸福的人呢?这本书中第一篇第4小节如是说: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教师能够成为传播幸福的人,则不仅自身拥有幸福,在生活中充满活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将更有幸福感和创新活力,所以让学生因为教师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教师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至此,我联想到上学期发生在我班的一件小事。有天大雪,学校广播提醒大家地面湿滑、注意安全,请班主任老师教育本班学生不去操场玩耍。而一年级的孩子对银装素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虽然课间我站在班级门口看着他们,但还有个别学生以上厕所为由而从侧门跑出去在操场上撒欢一样的玩耍。上课后,孩子们返回教室,没有出任何安全问题,但我仍然教育了跑出去的他们,但孩子们却表现出对外面世界的无限好奇,他们说起雪中世界的时候眼里全是光亮。当时我并没有多想,甚至对他们对规则的无视有些气愤。但回到办公室,与同事交流后,我才疏解了心结,玩乐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安全的基础上保障孩子们视野的开拓也无可厚非。事后,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也以更加平和的姿态投入到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当中。同时,在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白了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1、积极,有规律的锻炼身体。2、保持规律而充足的睡眠。3、保持稳定的友谊。4、经常与好友聚会。5、为自己认定的有价值的目标而努力工作。对于所有的教师来说,想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是需要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规划自己的人生的。用快乐的理念和态度打造幸福的生活,用我们的榜样效应带动学生和家庭的和睦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也为推动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最后,愿所有老师快乐生活、积极工作,做幸福感爆棚的好教师!教师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篇三近期,我读了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在读这本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之前,我觉得心理学的书,往往会联想到心理疾病、障碍等问题!看完这本书后,我才知道原来心理学包括还包括许多另外的方面的,其中的一些面对人生、社会的态度以及对人对己是很有道理!本书主要描述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况以及内化动机。第一是介绍人们获得积极体验的方法。第二是指导人们如何增强这种积极体验以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第三是如何运用到建设积极的人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