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业务出差报销管理制度业务出差报销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保证公司正常的财务报销运作,规范员工的报销流程,使公司员工出差管理系统化,特制定本制度。二、范围公司全体员工三、职责1.各部门主管负责审核本部门员工的借款报销申请;2.财务部负责复核相关申请,发放相应款项,处理发票等单据;3.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共同推进、监督流程的执行及改善;四、程序1.个人借支及报销2.1.公司员工因公借款必须先填写《借支单》并出具相关证据,经部门主管批复后报财务部审核;2.2.报销费用必须使用有效凭证,并如实填写《费用报销单》;2.3.报销审批权限根据《财务审批授权表规定》执行;2.4.经理级以上人员的报销需由总经理书面签核或邮件回复批准;2.5.个人因公借支在公务履行完毕后应及时报销并清偿所借款项,报销及清款期限为借款日起一个月内,逾期未结清者应提早向财务部作出合理书面解释,并办理续期申请,否则将从借款员工工资中扣除;2.6.员工离开公司前必须结清所有款项,离职《移交清单》由员工所在部门主管检查,不合之处及时更正,如果离职后再发现有财物、应收款项亏欠未清的,应由该部门主管负责追索;2.7.暂借经费严格执行“一事一借,前清后借”的原则;2.国内出差2.1.出差规定2.1.1公出人员应经部门主管同意,并提供书面出差计划;2.1.2公出人员出差需事先通报人力资源部,说明出差事由及出发、返回时间,并报行政助理备案考勤;无通报者可视为旷工。2.1.3如需事先预支款项,请在《出差申请表》中填明借款金额,经部门主管批准后交财务部审批及领取;2.1.4出差行程日一律不得申报加班,节假日例外;2.1.5出差员工完成任务后,应立即返回公司,不得借故逗留或办理私事;2.1.6如因个人原因确需额外逗留的,应提前办理休假手续,逗留期间所产生之费用自行负担;2.1.7如因病或其它未知事故滞留时,应及时电话通知部门主管,并在回公司后添附有效证明,经主管审核后,方能报销滞留期间住宿费及其它必要费用;2.1.8出差费用应在返回后一周内凭发票报销,逾期者需向财务部门提供合理解释,超过一个月且没有合理解释的发票不予报销.2.1.9出差员工应当及时向直属上司提交书面出差报告,其中包括:A.出差地、日程、目的地;B.出差处理事项;C.出差条件及意见;2.1.1所有出差员工必须注意保持公司及个人形象,不准有任何行为或言辞诋毁或损坏公司形象;2.2.交通工具2.2.1公司员工出差应选择大众交通工具;2.2.2员工在本市办理公务,应使用大众之交通工具,如公共巴士或地铁。2.2.3近距离或不赶时间的情况下,可选择汽车或火车;2.2.4在以下情况可以使用计程车:A.时间紧急;B.携大量现款;C.有客户陪同;D.无简易交通之地段或无班车情况。2.2.5交通费用实报实销。2.3通信费用2.3.1公司将根据业务需要及职务类别给予员工报销相应的通信费用(参阅《财务报销费用细则》);2.3.2通信费用的报销主要用于销售部门与客户联系时所发生的费用;2.3.3严禁营私舞弊行为,一经发现取消其通信费用报销资格;2.3.4通信费用应及时申报,隔月作废。2.4住宿费用2.4.1根据各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公司对住宿费实行按地区按行政级别对待:2.4.2行政级别分为经理和员工;2.4.3地区分为ØA类消费区(深圳、北京、上海)ØB类消费区(广州、青岛、大连、长春、沈阳、杭州、宁波、哈尔滨、温州、福州、厦门、西安等)ØC类消费区(武汉、长沙、成都、南昌、郑州、重庆、济南、吉林、内蒙、石家庄、太原、天津、兰州等)2.4.4具体费用请参阅《财务报销费用细则》;2.4.5如有两位以上同事同时出差,住宿以双人住为原则;2.4.6如在出差当地公司备有宿舍,员工住宿以此作为首选;2.4.7如陪同客户同行,经主管批准后可与客户住同一酒店.2.5应酬费用报销规定及膳食补助2.5.1应酬费需在出差前征得本部门主管同意方能报销;2.5.2公司为在外出差的员工提供餐费补助;餐费补助按实际出差时间算,中午12时至夜里12时出差的按半天算;2.5.3如有报销餐费的,或由对方单位负责支付用餐的,则取消当日补助,具体按实际情况计算;2.5.4本市出差,不再另报销餐费,夜间返回的(19:00以后)按餐费标准补助误餐费.2.5.5在外留宿实行每日餐费补助;2.5.6餐费补助费用请参阅《财务报销费用细则》。3.国外出差3.1出差规定3.1.1所有国外出差均需报请总经理批准;3.1.2出外出差人员之差旅费,按出国目的地标准支给;3.1.3一日跨越两地区者,其生活费金额以当地留宿之地区为报销标准;3.1.4出差行程日一律不得申报加班,节假日例外;3.1.5所有出差员工必须注意保持公司及个人形象,不准有任何行为或言辞诋毁或损坏公司形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