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的虚实.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艺术表现的虚实.doc

艺术表现的虚实.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精髓,理解中国艺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2、能融会贯通,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虚实辩证论统一的关系,特别是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3、体会作者繁征博引,论述严谨、深刻的特点。二、教学重点:对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辩征统一的理解和运用三、教学难点:四处引文的翻译及其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四、教学方法:1、运用启发式,训练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注重能力与素质培养。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CAI显示课题)师:这个标题的作用?生1:揭示话题,概括内容。师:这个标题的结构?生2:前偏后正。师:(分析“前偏”:)中国艺术包括哪些门类?本文重点写了哪几类?生3:包括诗歌、绘画、书法、戏剧、舞蹈、建筑、印章、音乐等。重点论述了绘画和戏剧。(CAI:绘画、戏剧)师:分析“后正”:指“虚和实”。“虚和实”是个并列短语,作者在论述时是平均用力吗?生4:不师:那重点论述什么?为什么?生5:“虚”(师用红粉笔圈定“虚”字)因为虚更难懂。师:何谓虚?何谓实?(CAI显示一个○)○的外框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而圆框里面是空的,虚的。○的存在就是一种虚实的结合,没有外框就没有圆,它们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CAI显示)(CAI显示:在大○旁画个小O)美国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用一大圆圈代表我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无知。而且圆圈越大,它的圆周越长,它与外界空白的接触面也就越大,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为进一步理解虚和实,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请三位同学上台作画。要求:一位写实,一位虚实结合,一位写虚。画完后并解释自己的立意。生6:(三生上台作画,未超过2分钟。)生7:我是写实,四周画崇山峻岭,树木茂盛,里面是一座寺院,并画有石板小路,可拾级而上,到达寺院。生8:我画的是有虚有实,实的部分与戴竞同学的立意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我没有画出整座寺院,只画了它露出的檐角。生9:我采用写虚的画法,我在崇山峻岭中没有画寺院,突出一个“藏”字。但我画了一个小和尚在溪边挑水,可见小和尚是从寺院中来,挑水回寺院中去。(同学热烈鼓掌,写实写虚的两位画的特好)师:小结虚和实就是指有、无;多、少;形、神;空虚与真实。虚与实的关系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辩证统一(CAI显示)虚实相生即互相补充、互相衬托,对立统一。(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师:本文从哪两个字说起?生10:从“全”和“粹”说起。(CAI显示)师:引出哪两个字?论述什么观点?生11:引出“虚”和“实”辩证的统一。(CAI显示)师:引出观点后,怎样论证?生1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表现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CAI显示)师:最后论述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13:在于贯穿着舞蹈精神。(CAI显示)师:课文中如何表述舞蹈精神?请筛选课文中的原句。生14: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即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三)、重点剖析,难点突破:(四处引文)1、剖析《劝学》中“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师:全,全面;粹,纯粹;之,的。“不足”有三个义项:不充足,不满,如先天不足;不值得,如不足挂齿;不能,如本句。以为,以(之)为;美,完美。(CAI显示)师:从课文中找出何谓全?何谓粹?生15:“全”指艺术要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粹”指又要提炼,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师:引用这句话所要阐释的观点是什么?生16:全和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2、剖析恽寿平的话:“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师:说说这句话的含义,并说明它所阐述的观点。(找原文)生17:含义是去粗存精。阐述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3、剖析赵执信在《谈龙录》里的一段话。(重点)师:请根据课文中引文后面的解说,书下的注释,《基础训练》中的第3题,翻译这一段引文,要求直译,句句对应落实,请两位同学配合,甲朗读一句,乙翻译一句。生18、19:(二人)(一人朗读,一人翻译,略)师:重点落实:嫉,痛恨;章,章法;鬣liè,颈上长毛;哂shěn,本义微笑,此有讥笑意;第,但,只是;拘,拘泥;具,全体,都。师:这一段话中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有哪几种看法?他们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哪一种看法最完整?师:洪昇要求完整,强调“全”;王士祯要求精粹,强调“粹”;赵执信认为完整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根本的分岐点在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与精粹的辩证关系。赵执信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师:后面的课文,作者论述的思路是顺着赵执信的话,由诗歌到绘画,由绘画到戏剧,由戏剧到书法,旁及建筑、印章。论述的重点,第一是戏剧,第二是绘画。师:启发学生深入讨论问题。王士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