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溪口镇党委届内工作总结我镇党委自2006年换届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奋力拼搏,特别是今年以来,我镇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之机,把发展经济促增收,惠泽百姓建功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规范干部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使我镇各项工作始终朝着服务农村,科学发展的方向有计划、有节奏、有力度的推进。现将五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一、转观念,求突破,明晰工作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溪口镇党委政府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大力实施“林业立镇、产业兴镇、教育强镇、民生稳镇”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之适应现实的需要。做到当届做什么,每年做什么,怎么做,都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和落实方法。经过不断地调研和摸索完善,逐渐形成了“213”工作思路,即走出两个光环,抓住一个机遇,做好三篇文章。一是走出“富裕强镇”和“人才大镇”的光环,增加发展的危机意识。要想发展,观念先行。一方面,过去溪口木材资源极为丰富,有“富裕强镇”之说。绝大部分群众还沉浸在过去的光环中,骄傲自满,怕苦怕累,而现在是处于木材资源青黄不接的时候,镇党委必须带领群众转变靠山吃山的思想,寻找新的致富途径,培育群众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溪口镇有很多人才通过努力学习走出大山,颇有作为,求学、从政、经商等等,这些家乡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又来回报家乡,为建设家乡费心出力,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一些群众以此为豪之余,不仅忽视了人才的继续培养,而且夜郎自大,只知向他们索取和盲目吹嘘,损害了溪口的形象,也伤害了他们的感情。目前,溪口也面临人才资源储备青黄不接的局面,所以在思想上要着力引导群众克服优越感和依赖心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和储备优秀的人才上,不断深入实施教育强镇战略。二是抓住重新扩改“菁杉”公路连接怀通高速的机遇。克服区位优势不足的劣势,重新规划溪口新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以镇带村的目标。三是做好三篇文章。一要做好管理文章。实现镇、村两级管理目标化、制度化、规范化,力争各方面工作处处创先争优。二要做好教育文章。要充分利用原有人才大镇的优势,制订新的教育强镇措施,重新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溪口镇发展建设培养更多人才。三要做好产业文章。转变群众思想观念,寻找致富的新途径是镇党委致力的目标。围绕富民调结构,通过基地建设促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农民增收,以农民增收促社会和谐。围绕“213”工作思路,镇党委以富民强镇为目标,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导向,以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继续保持了稳定、健康、和谐发展的势头。二、强核心,聚人心,强化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干部力量决定着事业的成败,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才能带领好党员干部队伍,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服务好人民群众。我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班子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放在首位,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了团结严谨的干事创业氛围。在班子自身建设方面,建立了一周一例会,一周一扫除,半月一学习,一月一本书的工作和学习机制,严格干部考勤、驻村制度,对干部实行百分制考核,把干部的考核成绩与驻村各项工作挂钩。给干部压任务的同时也关心干部的生活,每逢干部生日都会给干部准备一个生日蛋糕,一束鲜花和一个200元红包,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会活动,增强干部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一系列刚柔并济的管理制度,人心得到凝聚,团结一致谋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村级组织建设方面溪口镇党委高度重视基层班子的选配、指导。(一)实施“一定三有”,激发村支两委班子活力一是推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做到“干事有作为”。镇党委结合实际,以“围绕目标压担子,量化考核促管理”的思路,建立了《村级目标管理考核制度》、《计生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城乡清洁卫生工程目标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对村支两委日常工作实行严格的管理,把考核结果与村党支部书记的使用直接挂钩。制度推行以来,效果明显,城乡清洁卫生工程从以前从不挂红旗的乡镇,到今年连续两次在县里挂红旗,并得到县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更涌现出了罗城村、坪头村等省、市卫生先进单位;镇里组织的各种村级大会,再也没有出现以往拖拖拉拉的现象;村支两委班子工作积极性也空前高涨。二是坚决贯彻工作补贴机制,做到“收入有保障”;推行政治激励机制,做到“干好有前途”;落实党内关怀机制,做到“退有所养”。镇党委,逢“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和平时的工作中特别关注离任干部和困难党员,定期对他们进行专访慰问,帮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加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和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改善基层办公环境,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