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通用多篇】[摘要]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通用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篇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维度研究》生态文明教育建设毕业论文篇二《生态文明建设中文化消费探析》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文化消费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度破坏的背景下提出的。西方社会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过程中引发的生态危机,使得学术界不得不把研究视线放在超越工业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态上。20世纪中期随着福特主义的推行和后福特主义的粉墨登场,工业文明带来了西方社会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曾为少数富有人群享有的消费特权开始进入大众消费市场,消费社会逐步形成。消费社会以工业文明创造的大量消费品为基础,以消费主义消费方式为主要特征。消费主义把消费作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和追求,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消费行为造成了数量巨大的社会资源的不必要耗损(简单来说就是浪费),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极大地破坏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此时学术界对消费主义这种消费方式的批判不绝于耳,对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的向往跃然纸上**。埃里克•诺伊迈耶指出,弱可持续性(假定资源可以替代)不能彻底缓解环境压力,强可持续性(假定资源不可替代)则能从根本上降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伤害。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弱可持续性向强可持续性渐进的过程。埃里克•诺伊迈耶把消费模式的转型看作是实现生态文明和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内对生态文明的大量研究基于经济发展造成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社会现实。近年来国内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涉及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两大部分,关于生态文明,学术界主要从历史演变和要素构成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认识。从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演变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是对工业文明摧残自然环境的反思和文明重构。也有学者认为,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出发,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并行才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应有状态。在从理论上对生态文明进行探讨的同时,学者们也看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问题。不管是生态意识的确立、生态制度的形成,还是生态行为的体现,都绕不开人们的消费问题。消费是社会产生的基本环节,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基本活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在于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关注消费,关注科学合理的消费方式的确立。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地指生态的恢复与建设、环境的治理与保护,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大系统。当前世界自然资源衰竭,生态环境破坏,都与人们不健康的甚至是有害的生活方式有关,并直接反映在消费上。生态文明消费观及其模式的确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子系统,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消费观和全面发展的消费模式、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观和绿色消费模式、和谐消费观与公平消费模式。二、文化消费是可持续消费一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任何情况。私挖乱采、过度开发等生产消费问题和攀比消费、奢侈品消费、浪费等生活消费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些行为严重地浪费了社会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党的报告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凸显生态问题的严峻性。生态问题与消费紧密相关。消费涉及生产、生活两大领域,是整个社会的联动。人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在西方消费主义汹汹攻势下,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中,中国消费者在一望无垠的商品海洋中弱化了自我选择的能力,日渐消磨其主体性。人在消费中主体性的缺失必将导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性不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要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消费中存在的向自然界过度索取原材料、向自然界大量排放废弃物等行为,无疑直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相悖。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能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消费。这样的消费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适度的、生态的。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阶段,主要是强调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即弱可持续性消费为主。在弱可持续性消费取得显著成效的阶段,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及时大力度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就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步骤。弱可持续性强调自然资本可以为人造资本代替,利用人造资本部分地替代自然资本,提高单位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强可持续性强调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要求改变消费观念、消费内容、消费方式,根本上降低消费者的物质消耗量,以实现资源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现有消费模式向弱可持续性消费,最终向强可持续性消费转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条必经之路。文化消费是可持续性消费。文化消费不但包含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囊括了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含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如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含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