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课本例习题的内在潜能.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课本例习题的内在潜能.doc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课本例习题的内在潜能.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课本例习题的内在潜能阳春市第二中学林万英【摘要】:本文对课本例习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探索例习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精选变式例习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引导学生对例习题探究和猜想,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关键词】:递进精选变式挖掘内在潜能【正文】:高考源于课本而不拘泥于课本,教材上的例习题都是很典型的,要求教师不断挖掘教材中例习题的多种功能,深化例习题教学,发挥例习题的内在潜能,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本文就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为例说明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课本例习题的内在潜能。对例习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因而所设计的尝试学习问题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活动划分为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若干递进层次,使学生逐步的多次的获得成功,保护学生的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在讲椭圆的第一定义的应用时,可根据教材设计如下:题组一(巩固型题组,为熟悉基本知识、方法而设置):P95题2如果椭圆上一点P到焦点F的距离等6,则点P到另一个焦点F的距离是;P96习题4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为椭圆上的点。(1)点M(4,2.4)与焦点的距离分别是,;(2)点M到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3,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等于。题组二(提高型题组,为提高运用知识,方法的能力而设置)P93例1(2)已知椭圆的两个焦点的坐标分别是(0,-2)、(0,2),并且椭圆经过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题组三(发展型题组,为使思维灵活变通、强化创新意识而设置)P95题1平面内两个定点的距离等于8,一个动点M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10。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写出动点M的轨迹方程;P94例2已知B、C是两个定点,=6,且△ABC的周长等于16,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P128例1一动圆与圆外切,同时与圆内切,求动圆圆心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对例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印,把思维逐渐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轻松中品尝重重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基础知识,也充分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训练了学生数学思维。探索例习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教师应注意深挖细琢例习题,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出新假设、新论断,通过探求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带给学生意外的惊喜,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如P15例1求证:常规解法是:因为都是正数,所以为了证明,只需要证明,展开得即因为21成立,所以,即证明了。很多学生对该解法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在独立完成如时容易犯将该式两边平方的错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新方法,独立地组织自己的思维进程,训练学生的思维。非常规解法是:又如P123题6过抛物线焦点的一条直线与它交于两点P、Q,经过点P和抛物线顶点的直线交准线于点M,求证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教参的答案是:设抛物线的方程为,(1)当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的斜率k存在时,设它的方程为。先求交点P、Q的坐标,解方程组{得,的坐标;再求交点M的坐标,直线OP的方程为而准线方程为代入上式得,因为,所以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2)当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的斜率k不存在时,,所以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该解法属于常规解法,计算非常繁琐,若在(1)中引导学生用整体思想方法,则问题就简单多了:由{消去x得,因此,又由①,直线PM的方程为②,准线方程为③,由①②③得,故所以直线MQ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学生惊喜之至,问题得到巧解,既补充和延伸了课堂教学,消除了学生的疑虑,排除了干扰,又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科学的批判精神和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三、精选变式例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课本教材往往只是研究问题的基本形式,并用与之相应的习题让学生训练,这样即使把有关问题做遍了,也只能是把握问题的某个方向,因此,教师要挖掘例习题深层次的知识点,纵横联系,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使思维呈现辐射状展开,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如P107题2已知方程表示双曲线,则m的取值范围是;该题虽然简单,但学生的理解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使学生掌握其通性通法,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境界,为此,作如下变式:变式一:已知方程表示双曲线,则m的取值范围是;变式二:已知方程表示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变式三:已知方程表示椭圆,则m的取值范围是。又如P82题3已知是圆C的直径的两个端点,求圆C的方程。可作如下变式:变式一:已知是圆C上的两点且圆心在x轴上,求圆C的方程;变式二:若圆C过点A(3,2)且与直线x+y-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