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的故乡情.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变味的故乡情.doc

变味的故乡情.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变味的故乡情|“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数次梦里回故乡,回到小时候的家里,骑马放羊,多少次醒来无限感叹。虽然那里贫穷,发展滞后,自然生态恶劣,可那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那里有我的父母,有我的兄弟姐妹,有我的朋友,更有我远古的祖先。我从小长大的地方,多少次回故乡,都情不自禁的去哪戈壁滩溜溜,看那空旷的原野,蔚蓝的天空,天的碧波如洗,无限宽广往往使人陶醉,这里的天是独一无二的,日照时间长,一年中很少降雨。千百年以来,这里孕育了匈奴、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自元末迁入这里,家族人就在这里生生不息,至今这里完好的保留着几百年来的祖坟。每年清明,同宗之人都要虔诚的祭拜祖先,时常有年老的长者循循教导我们勿忘祖先,尤其是那些在战乱或者饥荒年饿死的没有留下后人的孤坟,每年清明我们都要特别优先照顾。几百年以来,这里长幼有序,尊敬长辈,世世代代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每家每户都完整的保留着家谱,连小孩取名也要按照祖宗规矩选名。每年除夕,晚辈都要给长辈磕头,感谢他们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和教诲。其实,回到故乡还是显得有些寂寞,毕竟看惯了大城市的灯红酒绿,自母亲去世以后,真正能理解我的人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回故乡头一件事情就是瞻仰母亲身前住过的地方和劳动过的土地,有时候似乎母亲还活着。如果母亲在世,想比今年也就是60岁。回想小时候,寒假暑假不是放羊就是下地干活,左邻右舍和睦如一家人,小伙伴们亲入兄弟,戈壁滩是我们的牧场,古长城就是我们的游乐场,远处戈壁深处的那眼汩汩不息的山泉就是我们心中的圣地,如今,儿时的伙伴都在那里?故乡最终是游子的家,只有在这里你才能真正身心舒畅的放松,可是,如今,回来了却又想早点走的感觉。传统在一点一点的丢失,土地在一丝丝“沦陷”,经济大潮彻底改变了这里的一切,土地完全靠老人在耕作,年轻人有时间不是去赌博就是游手好闲,农耕文化在一步步瓦解,考上大学出去的游子很少有回来发展的,左邻右舍的和睦在一点点变淡,淳朴在一点点减少,功利在逐渐加重,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更多考虑的是人人之间的利益,对于这里的下一代我已经很多都不认识了,但对老人的感情依然很重。见面了,除了寒暄一下彼此的思念,乡亲们更多谈论的是经济收入,今年谁家的娃娃又挣了多少钱?长辈以晚辈挣钱多少为荣,不管晚辈用什么途径。我们村最有钱的就是靠偷盗和赌博发家致富的,这一家的父母是目前这里最幸福的老人,整天笑的嘴合不论。前几年这家的儿子进监狱如进厨房,从来都没有羞耻感,如今他们都成了村里人心中的英雄,许多年轻人都模仿他们,甚至拜他们为师,虚心学习赌术。与之相反的,人们最看不起的是贫穷的读书人,村里最穷的是供大学生最多的人家。一句话,最辛苦的老人肯定是家里或多或少有过娃娃上大学的经历,虽然读书出来也有在外边混得好一点,但更多是的普普通通。当长辈们津津乐道地谈论孩子们在外边的收入时,他们可曾理解在外打拼的莘莘学子,由于他们的本分,循规蹈矩,在外一个人打拼,没有任何背景,他们的辛酸不知道乡亲们理解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难道为了致富,就可以不择手段吗?难道我们千百年来坚守的道德底线就这样放弃吗?这不是与我小时候所受的长辈教育相悖吗?我不知道以后怎么教育我的儿子,是唯心还是实事求是,可我一直以来引以为荣的家乡就这么失陷了,不知以后的族人还能接受我这样的教育吗?他们还能在清明祭拜我们远古的祖先吗?他们对家谱还有多少兴趣,对传统还能不能坚守,这一切我都没有答案。远处新建的大唐火电厂冒着滚滚白烟,烟雾直冲云霄,这里近年来发现了许多煤矿,煤老板阶层在崛起,还有依靠国家种鸦片致富的,甚至私种鸦片,贩卖鸦片致富的,依靠黑社会垄断致富的,官商勾结致富的,总之,人们在致富的道路上狂奔,没有一丝停留。尽管这几年国家在这里投入很大,但为了利益或者义气这里时不时上演几场刀光血影的血腥战斗场面,每年春节都有很多好斗的年轻人去见上帝。酒和刀是这里的男人最崇拜的两样东西,可我天生就讨厌喝酒,即使做业务这么几年,我也拒绝改变,至于刀,我更讨厌,钱吗,我一贫如洗,我已经完全是这里的失败者。虽然故乡常驻我心里,可我还是要离开这里了,只有时时向西祝福我的乡亲们幸福永存,向西叩拜父母,遥祭祖宗,因为我是甘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