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拿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docx
上传人:靖烟****魔王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上班拿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docx

上班拿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上班拿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上班拿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职场的身影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上班拿工资,就要对得起这份工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很多人都认为,做一份工作就拿一份工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不论工作做得怎么样,不管有没有成绩,只要上了班,就得拿工资。这看似非常正常的现象,其实并不正常。单位发工资,工作人员拿工资,表面看起来,就是工作了就应当拿工资。而这一切都应建立在做好了自己应该做好的工作的前提之上,如果没有做到,那么这份工资单位就不应当出,个人也不应当拿。但在这个社会上,没有做好工作却没有一点愧疚地拿工资的人不是少数。拿工资多少,理论上要和贡献多少成正比,当然完全准确是不可能的。不过不论工资多少,拿的人应当尽力尽心做好本职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所拿的工资。绝大多数老板都不奢望每位员工都能够做出高于自己要求的业绩。但是,所有企业的老板和组织的负责人都希望,自己手下的所有员工都可以至少能够把本职工作做好,能把任务完成。至少,能够对得起自己领的薪水。这是老板们最基本的底线。在吴建卫所著的《员工危机》一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学应届毕业生比尔、杰克和梅洛在硅谷的一家软件工厂一起开始了试用期。上班第一天经理把他们带到车间生产流水线旁,他对领班说:“他们是新来的员工,请你尽快地帮助他们熟悉岗位工作。”经理又对比尔他们说:“公司为你们提供一个月的试用期,是否获得继续聘用,就看这一个月里你们自己的表现了。”刚开始,他们还满怀希望地工作,尽管对工作不怎么熟悉。然而,当天天都在重复着简单的劳动时,他们都感觉在这里根本无法获得自己美好的未来。更辛苦的是,这个月每天都24小时开足马力生产,因为工厂的订单太多了。工人们都是三班倒,分白班、中班、夜班交替着上。生产线上的节奏很快,每一个岗位都必须聚精会神地工作,所以比较累。更难熬的时间段是从凌晨一点到早八点的这段夜班,因为这时大家不但要上好班,还要和阵阵袭来的瞌睡虫较量。因此每次下班后,比尔他们都会疲惫不堪地回到宿舍,然后倒头就睡,连早餐都不想吃。转眼间,一个月试用期快完了。比尔他们三个人都认为自己表现不错,通过试用期应该没有问题了。试用期的最后一天又是一个夜班,那天去上夜班时,经理在厂房门口等着他们。他对比尔、杰克和梅洛三人说:“真的很抱歉,通过公司人事部的考察,你们三人都没有通过公司的试用,上完这个夜班,你们就可以离开了。”经理说完,把这个月的工资交给了比尔他们,然后就走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三人都呆呆地站在那里。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比尔说:“快要上班了,我们进厂吧!”谁知道杰克冲着比尔吼道:“你是傻瓜吗?这家公司都已经把我们解雇了!”“如果我们都不去上夜班了,那厂里的生产线怎么办?公司给了我们这个月的薪水啊,至少,我们要对得起人家付给我们的薪水。”比尔说。“我不管了,反正工资已经到手,我不去了!”梅洛说。其实,比尔心里也很难过,但他不愿意看到厂里的生产受影响,所以决定继续去上班,哪怕是最后一次。比尔安慰自己说,为求心安理得,就站好最后一班岗吧,毕竟我拿了人家的薪水啊。比尔便走进了工厂里,穿上工作服,走向了生产线。杰克和梅洛则头也不回地走了。比尔尽职尽责地完成了最后一夜的工作。走出厂门时,经理叫住了他。经理微笑地对比尔说:“比尔?巴金斯先生,恭喜你!你的试用期正式结束,请你明天到办公楼去接受新职位的安排。”看到比尔一脸疑惑,经理就意味深长地说:“你们三个人都很优秀,但我们要选择一个最优秀的,和你的同伴们相比,你多了一份难能可贵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因此我们选择了你!”事实上,在职场上立足,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能够拥有基本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就能够让老板们接受。就像比尔都样,只要心里总想着,自己就算再不出色,也要对得起老板付给自己的那份工资。天下没有白给的薪水,我们至少要对得起我们拿的那份工资。这其实是一种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它不仅仅适用于职场,还体现于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使你不是为老板打工,而是自行创业,也需要有这种精神。事实上,如果拥有了“至少要对得起自己拿的那份薪水”的精神,无论你做什么,都一定会比别人出色,否则,就会差强人意,甚至惨淡经营。在2003年9月3日的《深圳商报》上看到成彪写的一个故事:成彪妻子的好友李琳在一家外企做职员,说是职员,其实就是打杂的,每天干些打扫卫生,给打印机装纸、接听电话、收发报刊信件之类的琐事。成彪有一天下晚班,经过李琳所在企业,看到大门外围着一群人,几乎堵塞了道路。一问才知道企业效益滑坡、公司裁员。成彪心里想,李琳肯定也在裁减之列。他的猜测得到他妻子的认同,因为按照职场风险梯阶的理论,岗位越平庸,岗位的稳定系数就越差。想到下岗的李琳心里肯定不舒服,晚饭后,妻子拉着成彪去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