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案).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4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兰亭集序(教案).docx

兰亭集序(教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兰亭集序(教案)第一篇: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情感脉络。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体会其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3.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重难点】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及变化的内在缘由。【流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2.结合语境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注音及释义。3.启发学生抓住作者感情变化的关键词,思考作者在议论时的思想脉络。4.引导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深处,领悟作者对人生问题的深切感慨。【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知识梳理】一、背景资料1.关于作者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文学家。东晋琅玡(临沂)人,世居会稽山阴。出身于士族名门,以书法闻名于世,有“书圣”之称,论者称其笔式:“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本性放达率真,喜好山水。2.关于序“序”也写做“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意的文章。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3.“流觞曲水”注解找一处风景优美、水流平缓的、蜿蜒曲折的、两岸能够通视的小溪。宾主席地而坐,然后从上游,漂浮一觞美酒,漂到哪里,最靠近的人,取而饮之,并限时作诗。这种饮宴风俗称“流觞曲水。二、字音字词琅玡()癸()丑会稽()禊()事激湍()流觞()骋()怀形骸()趣()舍万殊嗟()叹哀悼()彭殇()合契()三、词语积累1.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映衬、围绕2.虽未丝竹管弦之盛:繁盛3.亦足以畅叙幽情:幽深的感情。4.:和风5.仰观宇宙之大:天地6.所以游目骋怀:用来7.足以极视听之娱:穷尽乐趣8.信可乐也:实在【合作探究】1.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语,体会其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乐之由——乐从何来?痛之因——因何而痛?悲之源——何故之悲?2.文本结构(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一)记叙兰亭盛况(1-2)(二)抒发人生感慨(3)(三)交代作序目的(4)3.而乐?作者在写法上有何特点?(一)记叙兰亭盛会:(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也”(2)人物:“群贤„„少长„„”(3)环境:“此地有„„,又有„„”,(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感受:“„„信可乐也。”写法特点:写景抒情,叙议结合板书设计: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乐清流急湍映带左右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良辰: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人杰: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赏心:仰观宇宙游目骋怀【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第一段,做《兰亭集序》第一课时的学案。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二课时【知识梳理】一、字词释义1.重点字词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会面..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动词,至,及.③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明白,懂得..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本来;动词,看作一样..⑤齐彭殇为妄作:动词,等同.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⑦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如同,好像.⑧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对;这..2.解释词语:取诸怀抱: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趣舍万殊:暂得于己:所之既卷:感慨系之:以之兴怀:修短随化:3.翻译句子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②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④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合作探究】1.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的思绪和心境有了怎样的变迁?思绪:相聚的欢乐人生的际遇和时光的短暂提出:“死生亦大矣”心境: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2.第三段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议论跟前文有着怎样联系的?议题:死生亦大矣。联系: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由兰亭集会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人生忧患的根源是相同的。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3.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拓展拔高】1.面对如此胜景乐事,何故由“乐”转“痛”呢?俯仰一世,老之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