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题《兰亭集序》计划课时3课时授课班级授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悟。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辅助教具板书[教学步骤]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二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王羲之不但文章写的好,又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于是兰亭,(兰渚之亭)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时代背景:魏晋时期,政治严酷、社会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名士们普遍存在着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他们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但是,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二、诵读课文三、讲解第一、二段1、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明确: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板书)“记叙集会盛况”。2、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集会的目的:修禊事也。集会的人: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集会的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3、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举行的活动: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心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请大家描绘此情景4、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5、学生试背第一、二自然段。四、讲解第三段1、学生朗诵2、请同学们在第三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来体会作者内心的痛。(学生找谈感受老师点拨)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欣之所遇,快然自足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明确: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板书)【过渡】:作者由兰亭盛会的乐转入到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之“痛”中来。是不是只有王羲之一人有“死生亦大矣”的痛惜呢?看看第三段,找出相关的语句思考这一问题。五、讲解第四段1、学生朗诵第四自然段。2、思考: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介绍背景: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昔人时人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后人六、整体感知1、全文共可分为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2、小结: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附: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儒家:“未知生,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