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为什么用积极的方式积极——用积极的词汇思考与交流——在吸引他人“倒向”我们,而且愿意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方面,会创造奇迹。相反,如果用消极的词汇思考与交流,只会让人远离我们。为了证明这一点,简单回想这样的一个时刻:当你受到他人的赞美或鼓励时。当时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你对那个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感觉呢?现在,请再回想上一次你被批评或指责的情境。你当时感觉如何?你对那个人有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想法?我们经常无法意识到交流的力量。然而,正如下述情境所展示的那样,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姿态,也能最大程度地影响他人对我们的反应:一位糖果店的女售货员在工作时,她的面前总是排长队,而其他姑娘面前却没有人。这个雇员如此受欢迎,店长问其中的秘诀。“太简单了,其他女孩是把更多的糖果放到盘子里,然后从盘子里向外取糖果,”她解释说,“而我正好相反,我总是放到盘子里不足的量,所以需要经常向里添!”正与反、取与添、少与多,我们给予他人的信息,激发了对方的情绪,因为人们基本上是“依据心情去做事情”。这种现象正是我们的想法与感觉相互作用的基础。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觉我们所想的,对我们所感觉到的,有直接的影响。先有想法,再有感觉。也就是说,我们感觉到的,就是我们所想到的。例如,你的小孩子没有按时放学回家。一想到这个情境,我们就会有的忧虑或恐惧的感觉。孩子一回家,他就立即向你解释为什么回来晚了:被选为当天的值日生了。你会感觉自己“长长地松了口气”,接下来,你可以高兴地与孩子分享孩子的快乐。你是否注意到,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是先有想法,然后马上跟着产生情绪。我们的感觉影响我们的行为想像一下你正在接你第一天上学的孩子。你对他这一天过得怎么样非常好奇,于是问了他一连串的问题:“今天怎么样啊?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吗?你认识了很多小朋友了吗?”而且,还有一个问题是少不了的:“你喜欢老师吗?”直觉上我们知道,孩子对老师的“感觉”如何,会影响孩子对那门课的努力程度、他的行为,甚至性格。如果孩子对老师有负面感觉,会影响孩子的整个学年,甚至影响未来的学习。因此,家长用积极的方式与孩子聊天,是必须的!我们的“自我内部对话”,创造我们的现实变消极沟通为积极沟通的第一步,是通过我们的“自我内部对话”。因为我们的“自我内部对话”,对我们的行为、自我操作和他人的影响,有直接的作用。事实上,有这样的一个真理:我们的“自我内部对话”,创造我们的现实。请你想想恐惧吧:它是一种“自我内部对话”。那么忧虑呢?它也是一种“自我内部对话”。马克?吐温年老时曾说过:“我是一位老年人,了解很多麻烦事情,但它们大多数从未发生过。”我们的“自我内部对话”具有过滤性。我们对刺激(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尝到的和闻到的)的反应,是以现在和过去的经历为基础的。比如,一个成年人可能认为“服从”是一个肯定的、积极的概念,然而,一个拼命地切断对任何权威的消极反应的“脐带”的十几岁青春期孩子,可能会把同样的词语视作否定的、消极的。对人类来说,并没有诸如“在我们注意之前,我们看到的就是我们想到的”这类完美的认知——懂得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仅仅通过意识到这个潜意识的过滤系统,就能够发展“自我内部对话”。很多心理学家确信,消极想法——包括把某些事情定义为负面的,或把它们看作不可控制的想法——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但是,我们也有改变自己的想法的能力——从而改变我们的情绪。神经学家已经发现,我们的想法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物理结构。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和生理,会因为我们的想法而发生变化。对很多人来说,用消极词汇思考是非常自然的事。比如,你是一位“工作家长”。一天早上,你的上司让你下班离开前停下工作去他办公室。大多数人的“自我内部对话”都会是像这样的:“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于是,他们就会感到未来的谈话是负面的。在真正的谈话之前,这类的“自我内部对话”会给你带来压力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