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会计学第一部分研究意义外加剂概述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塑性、密实性、抗冻性、高抗渗性、防水、缓凝、高强、超高强、耐酸、耐碱、免振捣自密实等性能。过去使用的一般混凝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技术要求,而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当的外加剂可以极大地改变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混凝土外加剂的主要功能为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变性能、调节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硬化性能、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和其它性能,如引气、膨胀、防冻及抑制混凝土的碱-骨料反应等。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掺入适当的外加剂以后,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变的情况下,可以节约10-20%的水泥;对要求蒸汽养护的混凝土可以减免蒸汽养护等。国内外现状本课题研究内容第二部分技术路线第三部分试验研究2、反应过程该反应在可以加热并带有搅拌器的密闭反应中进行。由于本反应体系为碱性介质,对反应器衬里没有特殊的要求。反应进行一定的时间后取样检测,达到所要求的水泥净浆流动度以后,经排除低沸点组分即可。具体的反应步骤为:首先将水、Na2SO3与丙酮混合配置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倾入带回流冷凝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在密封条件下缓慢搅拌加热,回流一定时间后从恒压漏斗中滴加一定量的浓度为36%的甲醛溶液。由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为防止溶液沸腾,最初甲醛的加入必须缓慢、谨慎,待反应物呈金黄色后,在保持回流温度平稳的情况下加入剩余的甲醛溶液,使反应物保持沸腾状态,维持一定时间至反应终点。1)、丙酮与Na2SO3的回流反应过程对于一般的情况,在强碱条件下甲醛滴入丙酮所进行的羰基加成反应是非常剧烈的。但是通过实验方法的改进,该反应过程是可以得到控制的。我们首先将丙酮与Na2SO3水溶液混合,搅拌加热丙酮开始回流,随着Na2SO3的逐渐溶解,体系成为乳白色的液体。亚硫酸盐作为亲核试剂加成反应如下表示:RONOHC=O+:S-OHR-C-S03HR-C-SO3NHHH该反应过程虽然是可逆的,但所形成一定量的α-羟基磺酸盐有助于提高最终产物的分散能力,试验结果证明,由于这一反应步骤的增加,在同掺量下可以提高水泥净浆的流动度5-10%。2)甲醛的滴加过程为了防止甲醛加入后的剧烈放热而造成的反应失控,因而在加入甲醛之后通常须冷却,以保证滴加过程体系的温度不高于65℃。但是通过实验发现,在适当调整反应物配比的情况下,可以不经过冷却并保持在相对平稳的温度条件下直达反应终点,这样不仅缩短了反应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反应产物的性能,提高了生产效率。虽然该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但却需要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自发进行。根据反应动力学原理,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速度的提高。同时,该体系中丙酮(常压沸点为56℃)和水(常压沸点为100℃)在反应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控制回流比达到所需的反应温度,同时滴加甲醛速度亦需控制以防止爆沸。3)低沸点组分的排除在缩聚反应结束以后,反应产物的分子量有一定范围的分布,原料中杂质的存在和反应中副反应的存在,对最终产物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反应达到终点以后,低沸点组分经过适当的排除后,可使缩聚产物的分散能力显著提高。4)甲醛/丙酮配比的确定甲醛和丙酮是构成反应产物的主要原料。它们之间的配比是决定最终产物分散性能的关键因素。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聚单体之间发生聚合反应时,由于单体间反应活性的差异,会导致生成物分子的结构单元的排列变化。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单体间发生聚合反应时,无论反应速度,还是反应生成物的分子结构,均受到单体浓度和单体间比例的影响。而分子的结构和分子中官能团的排列顺序和密度,又明显地影响聚合物本身的性质和性能。通过改变甲醛/丙酮之间的比例,我们得到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甲醛/丙酮与反应时间和水泥净浆流动度变化5)反应时间的确定我们在试验过程中将原料的配合比和反应过程中的温度等控制变量确定下来,可以得到缩聚产物的黏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1所示。缩聚产物的黏度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大,但反应超过一定的时间后,反应产物的黏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趋于平稳,这是因为聚合物的增比黏度随着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反应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原材料已基本消耗完全,反应产物的分子量亦趋于一定的数值。由此可见,延长聚合反应的时间可以提高缩聚物的分散性能。/6)凝胶化现象的产生和预防当2个官能团的单体进行逐步聚合时,一般只形成线型聚合物。当其中一种或多种单体具有2个以上的官能团时,反应的结果是:先形成支链,进一步反应则交联成体型聚合物。在本反应体系中,甲醛与丙酮都可以看成是具有双官能团的化合物,按道理它们之间的缩合反应即使进行到完全的程度也只能生成线型缩聚物,而不会出现交联凝胶。但在试验过程中发现该体系在聚合达到一程度时,会出现黏度突然增大的现象,甚至形成凝胶产物,失去了水溶性。经过多次试验证明,体系中所加入的Na2SO3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