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三首》教案精品多篇【概述】《古诗三首》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古诗三首》语文教学教案篇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思念家乡”。)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古诗三首》教案篇二第一课时一、学习《中国古诗》(《语文读本》P71)(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前言与古代文学一样,我国的古代文论也不源远流长的。它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是古代文论的奠基与酝酿时期。在先秦,尽管文学在整个社会文化中尚未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思想活跃的诸子在阐述各自的社会理想与哲学时,往往会包含有关于文学的思考。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巨大的是儒家和道家。儒家也于政教中心的立场,强调文艺与政治、道德的联系,重视文艺的教化作用,从而为后世的正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奠定了基础。(它重视对文学外部规律的研究)。道家倡自然无为、冥契大道,他们所强调的人在面对自然时的超功利、超理智的态度,深通于艺术的审美观照与创作灵感,所以成为后世的审美理论的滥觞。(它重视对文学内部规律的研究)。一、《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影响:(一)艺术成就:1、诗歌六义:风、雅、颂、赋、比、兴。2、复沓的章法:反复吟唱,淋漓尽致地表达抒情主题,收到尽兴的效果。表达诗意的发展。加强节奏感和音乐性。《无衣》《木瓜》3、语言运用当时民间口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采葛好姑娘,一日不相见,好似三月长!采萧好姑娘,一日不相见,犹似三季长!采艾好姑娘,一日相见,竟似三年长!)四字一句,语气自然。4、用韵。首字入韵:“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睢鸠关关叫得欢,成双成对在河滩。美丽贤良的女子,正是我的好侣伴。)隔句入韵:“女也不爽,士二其行。”(二)影响1、奠定了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基础。2、启发和推动了后代诗人向民歌学习。“开门没开错”(郭沫若)3、赋、比、兴的滥觞。4、开创了我国旧体诗歌的押韵方法。《伐檀》《硕鼠》《木瓜》(《语文读本》P65、《中学教材全解》P59、70)二、《离骚》的艺术成就及影响(一)文学成就:1、在诗律上创造与突破。创造了参差、错落、长短、多言、灵活多样的句式。抒情长篇。2、抒情形象的创造。3、浪漫主义特色。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各种修辞手段,比兴手法大大前进。(二)影响:比兴手法的应用,寄情于物,托物以讽。是我国第一个署名诗人,是我国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开端者。《国殇》《渔父》(语文读本P67、全解P73、P84)第二课时三、乐府诗杰出代表是《孔雀东南飞》。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震烁诗坛,光耀千古。汉乐府诗采用的是杂言诗、五言诗的体制,精彩的叙事手法,同《诗经》四言为主的体制以及《诗经》、楚辞的抒情手法想比,在诗歌创作上是明显的进步。四、古诗在汉代乐府的影响下,在东汉末年的**生活中,一批有成就的文人“古诗”出现了,其代表作是《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反映了时代的动荡,社会的乱离。抒发着一种人生的苦辛和对命运的悲叹。“诗母”、“五言之冠冕”(刘勰)、“天衣无缝,一字千金”(钟嵘)。五、“建安”文学“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1、“三曹”、“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