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语文教案(精品多篇)[摘要]《古诗》语文教案(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古诗二首》语文教案篇一[教学设想及依据]1、依据新课标要求,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师尽量少讲析。2、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讲析代替实践。3、教学采用四步法:听读、译读、说读、背读。[素质教育目标]知识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2、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3、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4、启发学生创新写作,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能力训练目标:1、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情感训练目标:通过朗读、赏析、创新、写作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竟境。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教学用具]录音机[课时安排]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了解诗歌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有很多创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包含许多哲理,学习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想象。大家从儿时起就开始接触中国古诗,你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些儿时的启蒙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诗》吗,我建议全班一起背诵,来体会一下诗的情味美,感受诗的音乐美。(全班齐背《静夜诗》)你们都喜欢诗吗?为什么?(归纳诗的特点)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二首古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黄鹤楼》。这节课我们要完成四个任务:1、听读——划分节奏2、译读——理解内容3、说读——体味情感4、背读——积累词语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划分节奏学会朗读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放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两诗的节奏划分规律。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以上教学板块让学生掌握了诗歌朗读方法,现学现用]三、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1、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本下面的注释,读一句诗翻译一句,允许学生进行讨论。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3、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两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教师小结:《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王勃,初唐四杰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离别之情,但由于诗人开阔的胸怀,完全没有给人一种因离别而悲伤的情调。《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相传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见了崔颢的作品后便感慨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板块以学生译读为主,达到完成诗意理解的目的]四、第三个教学板块,说读——体味情感创新运用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强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诗人对友情的坚贞信念和对世事旷达的情怀。而《黄鹤楼》则表达了诗人怀古思乡的情感。2、在品味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按以下要求写作:假如时光倒流,假如你就是王勃或者崔颢,请你把他们的诗文改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3、分别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短文。[此板块以学生写作为主,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五、第四个教学板块,背读——积累词语再悟美文教师要求学生采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分男女生再读全诗文,然后合上书,当堂背诵,亦可请个人示范背读。六、回味小结通过这两首诗的朗读、感悟与创新运用,让每位同学都已掌握了正确的读诗、赏诗的方法,并激发我们更加珍视朋友间的感情、热爱家乡,提高了同学们的审美能力。附板书设计:古诗二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听读——划分节奏221或2122221或2212译读——理解内容送别思乡说读——体味情感豁达惆怅背读——积累语言古诗二首教案篇二古诗二首备课单位三门峡第四小学备课教师马红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第一课时一、导入黄河是闻名世界的万里巨川,是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奔腾不息,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歌咏黄河的诗歌很多,我们要欣赏到的是王之涣的《凉州词》和刘禹锡的《浪淘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凉州词》。二、共同学习(一)、自主学习1、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