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听弹琴》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极写琴音的美妙,营造高妙的音乐境界,表现弹琴人高超的技艺;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慨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人只知趋时随俗,表达了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感伤情怀,体现了诗人不趋时俗的清高品格。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听弹琴》古诗阅读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听弹琴》[唐]刘长卿泠泠七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题解】诗人以听弹琴之事写自己品格高洁,但不为世人理解的遭遇,表现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刘长卿生性刚直,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抑塞不遇。这泠泠的琴声正确动了他那满腹的不平,于是,仕途坎坷的悲慨、对世风浇薄的讽刺,都随着《风入松》的古调含而不露地抒写出来。【注释】泠泠(línglíng):形容声音清越。七弦:即七弦琴。中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俗称古琴。松风:诗中为双关语,既指古代琴曲《风入松》,也指琴声优雅凄清,好像清风吹入松林。【翻译】泠泠七弦琴,清脆悦耳的七弦琴音哟,静听松风寒。静听像风入松林般凄寒。古调虽自爱,自己虽偏爱这高雅古调,今人多不弹。但现在的人大多不再弹。【鉴赏】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又名《弹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写诗人静听弹琴,弹琴人技艺高超,琴声幽清美妙,并借古调受冷遇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自伤之情,感叹世上知音罕有,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的高雅情操,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乐感叹不已,流露出淡淡的感伤。诗中的第一、二句描写了听者的情态、琴声的优美、弹琴人的技艺。诗中用“七弦”这样的具体意象来代表琴,更为形象,而泠泠琴声由弦上来,清幽美妙,沁人心脾。“静听”生动地描绘出了听者的情态,侧耳入神地倾听,也从侧面体现出了琴声的动人,以及弹琴人的技艺高超。“松风寒”绘出了寒风入松林的画面,十分巧妙地用画面来表现琴声的凄清悠扬,且有古曲名为《风入松》,可谓是一语双关。诗的第三、四句说虽然古调是诗人自己所喜爱的,而当时的人们大多都不弹奏古调了。“古调”象征诗人的高雅志趣,“虽”字作为一个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变化的感慨。时代变化,受人欢迎的'乐曲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清越的“松风寒”的古调虽然优美,却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高雅品位去欣赏了。“多”字反衬出了世上知音的稀少难觅,言下便流露出一份曲高和寡的孤独感。本诗先描绘了音乐之美,再抒发情感。前两句写了古调的悠扬动人,引出后两句孤芳自赏的古调情怀,为后面抒发情感埋下伏笔。而古调的幽清美妙,也暗喻了诗人自己是才华洋溢的人。清代吴瑞荣在《唐诗笺要续编》中说:“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水流石上,风入松林,琴声绕耳,给人以清净雅致的感受。而高山流水却难遇知音,以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知己难求的郁闷心情。诗人自称“五言长城”,而明代顾璘在《批点唐音》点评这首五言诗时说:“语不须多,不须深。”短短二十字的诗,不多,用词不深,但个中的情感却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出来。【创作背景】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8)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这首诗大约作于这个时期。刘长卿(生卒年不详),字文房,汉族,唐代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唐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唐代宗大历年间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作者简介】刘长卿生卒年未确论,各名家说法相差甚远,争议十分激烈,一般认为生于公元709年-725年间,逝于786-790年间。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刘长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选中国全日制学校教材。【人物生平】刘长卿为年轻时在嵩山念书,742-746年(唐玄宗天宝)间登进士第。[一说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刘长卿可能才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揭榜,便爆发安史之乱了。]《新唐书·艺文志》中略有记载。其诗则驰名上元、宝应间。《新唐书·秦系传》云:(秦系)与刘长卿善,以诗相赠答。权德舆曰:“刘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所谓五言,当是指他的近体诗。当时或以钱(起)、郎、刘、李并称。他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见范摅《云溪友议》}可见其自负,也未免倨傲。他的诗多写幽寒孤寂之境,又善以描写荒村水乡,著名的如【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据傅璇琮先生(刘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