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82 大小:3.8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学习PPT教案.pptx

食用菌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主要内容当生态环境条件不能满足食用菌发育所需的最低要求时,就会发生生理代谢性障碍而使菇类畸变,这属于非侵染性病害。在菌丝体阶段表现为菌丝萎缩或徒长,在子实体阶段则表现为畸形。大多数食用菌生理性病害产生的原因基本相近。一、菌丝体阶段的生理性病害及其防治1、菌丝徒长主要发生在蘑菇栽培中的覆土层,俗称“冒菌丝”。这除了和菌种特性有关外(主要发生在气生型菌株),常因菇床的空气相对湿度过大,通风不良所致。遇到高温时,菌丝向上窜,在覆土层出现十分浓密的“菌被”,使形成的菇蕾窒息而死。出现“冒菌丝”的初期,应在早晚喷水,并大量通风,降低菇房的温度,及时用齿耙划破徒长的菌丝层。2、菌丝萎缩在蘑菇栽培中,常在发菌与出菇阶段出现菌丝发黄、发黑、萎缩甚至死亡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料害:建堆时添加过多的氮肥,导致已萌发的菌丝“氨中毒”而死亡。水害:覆土层喷水过急造成培养料过湿而缺氧,致使菌丝萎缩。气害:高温、高湿下,菌丝易发黄死亡,即前述菌筒培养时产生的“烧菌”现象。二、子实体阶段的生理病害及其防治子实体阶段的生理性病害主要表现为畸形,主要有以下几种。1、栽培小区O2不足,CO2累积量过高因栽培品种不同,产生的症状表现差异较大。灵芝栽培中,生长成鹿角状;毛木耳常产生似鸡爪的“鸡爪耳”;银耳栽培中出现的“团耳”,猴头则出现珊瑚状分枝2、栽培小区温度低于栽培菌类分化所需的最低温度。香菇品种属高温型菌株出现“荔枝菇”;平菇生产中瘤盖菇。3、栽培小区的湿度过大。在地下设施内栽培食用菌菇时,由于静止湿度达到饱和状态,在菌盖上又长出小菇蕾,出现了二次分化现象。补充:侵染性病害环境不洁,污染源较多;培养料:含水量大、偏酸、培养料里太多麸、糠、糖、玉米面等、培养料陈旧且含菌基数高;环境条件:高温、高湿、通气差。1、褐腐病也叫水泡病、白腐病、湿泡病、疣孢霉病。疣孢霉存在土壤和病残体上,在空气不流通、湿度大情况下易发生,侵染10多天后见症状。症状:在未分化子实体时出现在组织块上,分化后在菌柄上,患处变褐腐烂,有腐臭味。防治:发酵,灭菌彻底,土壤用40%甲醛或1:500倍多菌灵、托布津消毒,通风降湿。2.褐斑病也叫干泡病、轮枝霉病由树枝状轮枝孢霉菌引起的,也称蛛网病、树枝状指孢霉病。发生在菌丝发育期,培养料上出现白色病原菌菌丝,呈水红色,影响到子实体,从菌柄开始危害至菌盖,呈水浸状,渐变褐变软,直至腐烂。很少大面积发生。防治:高温堆积发酵,少往料面洒水,多通风,撒石灰,局部喷2%-5%甲醛。白色珠网状也叫立枯病、枯萎病、萎缩病。主要侵染菌柄,使菌柄髓部萎缩变褐。患病的子实体生长缓慢,初期软绵呈失水状,菇柄由外向内变褐,最后整菇变褐成为僵菇。由链孢霉引起。只侵染菌盖,产生褐色凹陷粘液斑点,斑点干燥时盖易开裂;有时在菇体采收后出现病斑。在变温条件下,当水在菇盖表面凝结时,更易发生病斑,病菌只危害菌皮,不深入菌肉。由托兰氏假单胞杆菌引起。病菇现黄斑或整体黄化,呈水渍状,不粘不腐烂;7、干腐病由假单孢杆菌引起的,主要危害蘑菇。典型特征是菌盖歪斜,菌柄基部稍膨大,但不腐烂,而是逐渐萎缩、干枯。主要防治方法是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区和健康区之间的蘑菇菌丝连接。8、病毒性病害第二节竞争性杂菌及防治危害1、青霉病害称为青霉病,蓝绿霉病。青霉同样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种类多,危害比曲霉大。在28-32℃高温高湿条件下,青霉分生孢子在1-2天就萌发成菌丝。菌丝体初期白色,繁殖迅速,很快出现蓝绿色粉状分生孢子,星点状散布在培养基的表面,或形成菌斑。发生条件:孢子通过空气传播而感染,在高温季节发生最为严重。青霉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寄生能力,能使子实体致病。病原分布广泛,存在土壤、空气和各种腐败的有机物上,孢子通过气流传播。3、根霉菌丝白色透明,气生菌丝发达,产生呈现黑色小颗粒状的孢子,有假根及匍匐菌丝。危害食用菌的主要是黑根霉。主要是在食用菌制种和栽培阶段进行侵染。发生条件:中温、高湿下容易生长。4、毛霉又叫黑霉、长毛菌,病害称为黑霉病、黑面包霉病。广泛分布在土壤、空气、粪便、陈旧稻草及堆肥上,孢子通过空气和水滴传播。菌丝白色,生长迅速,呈现散生小黑点。防治栽培原料要新鲜、干燥。灭菌要彻底。接种环境要认真消毒,接种前用0.25%的新洁尔灭液或0.1%的多菌灵液喷洒消毒,或用气雾消毒盒杀菌。培养室要干燥、清洁卫生,培养期间经常通风换气,避免高温高湿。污染状污染现象:初期从棉塞上长出须状的白色菌丝,垂直到培养基面上。菌丝很快变成橘黄色,绒毛状,随后透过棉塞出现馒头形,长出分生孢子梗及成串分生孢子,橘黄色或橘红色,这种链孢霉能杀死食用菌菌丝,引起菌瓶发热,发酵生醇,因此很容易从菌种室内嗅到酒味。病原发生条件: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