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25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三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人教部编版.pdf

三年级上册语文表格式教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人教部编版.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内容1备课时间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断、楚、至、孤、帆”5个新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思。3.借助多媒体,通过聆听,诵读,画面呈现和想象,使学生形象感知本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能力。4.通过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自主查阅等方式,理解诗歌中“断”“回”“出”“孤”等字的意思,从而推动理解古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思,教授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5.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及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及诗人的情思。教学过程教学调整一、回顾李白,引出课题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知道李白吗?(课件出示李白画像)(知道,请一两名同学简要介绍)师:是的,这位有着“诗仙”之称与“诗圣”——谁?(杜甫)师:齐名并称“李杜”的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我们对他应该并不陌生,甚至可能是耳熟能详,家喻户晓了。那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些诗歌呢?(指名2至3个同学回答,择取最后一首全班背诵)(课件先呈现画面再出示诗歌)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2.师评: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发现了没有,李白的诗歌是不是很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朗朗上口。这里有个字“望”,是什么意思?(相机变红字体“望”)(板书“望”)师:好的,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跟着诗仙李白,乘着小船一起去望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安徽的天门山(板书:天门山)同学们,我们到了,你们瞧(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你看到了什么?3.学生交流师:让我们走进诗歌去瞧一瞧吧!(齐读课题)4.师:当时正直年少,满腹雄心抱负的李白乘舟顺江而东望见天门山,他望见了天门山的一些什么?望到这些之后他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课件出示诗歌)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指出学生齐读中出现的错误(比如帆,引导多读几遍),引出这节课新字的学习(课件出示词语)(1)指导生字的读音,小老师带读。(2)全班齐读,分小组读,反馈读。2.师:我们认识了这首诗的生字,那么请我们一起再准确的读一读这首诗。(齐读之后指名2个同学反馈读)3.再读诗歌,画出节奏线。师:我们一起听听名家怎么读。(课件播放诗歌朗读)提问:他读的好吗?为什么你觉得他读的好?预设:有感情,有节奏,有重轻音师:再听,试着划节奏和注意它的重轻音。(课件再次播放朗读)接着断句指导。(相机出示节奏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让学生根据节奏划分齐读。三、品读,理解诗意1.师:如此壮美的景色,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的呢,再读古诗,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2.全班交流。(相机出示注释)3.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中断”?“至些回”?“相对出”?)4.合作探究不懂的词语。(1)理解“中断”。师:看看这幅图片,谁来说说什么叫“中断”。(从中间断开)师:谁把谁给从中间断开了呀?(长江水把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师:气势多么磅礴啊,谁来读一读。(课件出示诗句)个别读,齐读。课件出示图片(2)理解“至此回”。(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师: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课件出示第二句诗)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指名配音朗读。(3)理解“相对出”。①师:课前我们诵读了《望庐山瀑布》,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出示对比图)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