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2.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品词析句 感悟人物形象2.docx

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2.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2第一篇: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形象——配合《林冲棒打洪教头》同步阅读孙海云《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有关内容改编而成,主要写林冲遭刺配来到“小旋风”柴进庄上,被洪教头所逼与之比武,几招之内便将洪教头败于棒下,最后使之羞惭而去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比武”这一中心,以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刻画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征。1.人物外貌形象逼真。如:“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这是对洪教头外貌描写,虽然只有寥寥两句,但由于抓住特点,就使洪教头挺胸凸肚,旁落无人的样子活现眼前,而“歪戴头巾”则更显得他的肆无忌惮、大大咧咧的状貌,让人感受到此人倨傲不恭、无所顾忌的性格特点。2.人物语言富有个性。如:洪教头刚一见面就粗鲁无礼地叫嚷:“大官人今天何故厚待一个犯人?”“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我偏不信他,他敢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而林冲面对他的挑衅连说“不敢,不敢”。洪教头和林冲的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骄傲蛮横、步步紧逼,一个是谦虚平和、一再退让。突出了对洪教头语言的刻画,写林冲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人物形象却栩栩如生,充分显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3.人物动作生动传神。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动词来描写人物的动作,刻画出了洪教头急于取胜的心理,展现了林冲战胜洪教头的精彩场面,突出了林冲深1藏不露的高超武艺,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高潮。如:洪教头跳起来大喊:“来!来!来!”举起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洪教头一棒落空,他一个踉跄,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看他虽然气势汹汹,但脚步已乱,便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他的小脚骨上。这里,洪教头盛气凌人,急不可待,林冲只是“一横”“一退”“一扫”便轻松获胜。林冲只是一扫,而不是像洪教头那样气势汹汹,穷凶极恶,要将人置于死地似的穷追猛打,点到为止。同学们,这篇课文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性格鲜明可感。文章大量篇幅写洪教头的粗鲁、傲慢无礼、目中无人、狂妄自大,是为了更好地反衬林冲的谦虚,忍让。我们通过品词析句,就可以进一步了解洪教头的失败正是由于他的目中无人、过分自大,而林冲也正是因为他的机智勇敢和善于观察才赢得了这场比武。阅读感悟同学们,古典名著中曲折感人的故事,生动极富哲理的人物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情节让我们久久难忘。阅读古典名著,吸取其精华,学习他们写作的妙处,可以很快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小学邮编:224300email:sun_haiyun@163.com】第二篇:品词析句悟文本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作者姓名:马晶工作单位:乌市第十八小学通讯地址:乌市炉院街338号乌市第十八小学邮编:830006邮箱:16193870@qq.com品词析句让语文更出彩乌市第十八小学马晶何为语文?可以说是语言文字、语言文章,或是是语言文学,还可以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篇,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积淀,主要是在大量的听说读写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其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阅读教学基本上又是以文本为例子来实施的,所以,文本细读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何为文本?何为文本细读?文本就是指包含丰富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文本的总和。文本细读就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在阅读中教师对文本中对言语的细读。它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的释读入手,细致分析言语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言语内在的组织结构,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指向言语性的细读,品味语言、细读文本就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一、透过历史悟文本文本所反映的是作者的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好文章常常是写作者在特殊条件下有感而发的产物,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背景。对于文章当时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对文本细读的一个前提。作为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有限,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文章,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握理解方向。因此,在一些特殊课文的教学中,做好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介绍,能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