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古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课堂实录篇1一、背景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这首诗与平时所接触到的五言、七言古诗有什么区别?生:句子长短不一。比如有些句子是九个字,有些只有七个字,有点参差不齐。师:你的发现很敏锐,请坐。有同学补充吗?生:我们以前学的五言或七言古诗一般都是四句或者八句,很短。但是这一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我们以往背的诗要长许多。师:请坐。你关注到了诗歌的篇幅,很好。这里其实就是一种很特殊的文学体裁,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一)歌,能唱的诗。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诗的一种体裁,称为“歌行体”。这种古诗,讲究押韵,朗朗上口,体现“歌”的特点;用长短句,顿挫相谐,有“行”的动感。(学生齐读)师:我们继续看背景介绍。屏幕显示:背景资料(二)杜甫终于结束了十余年颠沛流离于战乱的生活,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于成都郊区浣花溪旁盖了几间草房,全家暂时安顿下来。这是公元760年,“安史之乱”已经持续了六年。第二年秋天,辛辛苦苦盖起的茅屋竟为秋风所破,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师:这是杜甫一生中唯一安稳的四年生活,稳定的生活给他带来了创作的激情。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240首诗。此时诗人虽然身在成都,远离战乱,但是他依然心系天下苍生。二、呤诵诗歌师:我们一起把课文齐读一遍,感受一下诗人的“感慨万千”。(学生齐读)师:同学们读得比较流利,有三个字的读音要斟酌一下。(师板书:俄顷丧乱见此屋)师:第一个字读第三声,刚才有同学读错了;第三个字为什么读xiàn呢?生:风吹草低见(xiàn)牛羊。(师板书:xiàn)师:这三个字的读音要重视。刚才同学们的朗读,虽然很通畅,但是作为“歌”作为能唱的诗,它独有的味道没有被读出来。下面我们对朗读进行一些细节的揣摩。屏幕显示:吟读课文:读好七言句的停顿。师:我们往常读七言句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或者四三的节奏。这里用四三的节奏来读,更有歌行的味道,师范读:屏幕显示: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师:请同学选一个其他的七言句子来读一读。生: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生: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师:很好,两位同学已经领悟到歌的味道了。我们看第二步:屏幕显示:读好长句的内部节拍。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师范读)师:大家把其余的长句读一下看?(生齐读“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我觉得第一句读得不对。自己再揣摩一下。(生揣摩)师:“突兀见此屋”之间要停顿吗?课文下面的注解干扰了我们的判断,有很多学者指出,这个注解是错误的。“突兀”有两种意思,课文注解说的是“高耸的样子”,还有一种注解是“突然”,哪种注解更合适呢?生:突然。师:突然出现这样的屋子,渴望的心情很迫切,而且,用“突然”来解释“突兀”更符合我们的表达习惯。这样看来,这个句子的读法就应是:屏幕显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请同学们在书上标注一下,然后把这四个长句读一遍。(学生齐读)师:长句的节拍读准了,它的意思也顺带理解了。我们看下一步:屏幕显示:读好抒情句的语气语调。师:这篇文章最突出的抒情句有这么三句:屏幕显示:归来倚仗自叹息。长夜沾湿何由彻!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师:怎样读好它们的语气语调呢?请同学们轻声地揣摩一下,然后告诉我。生:(沉重地)归来倚仗自叹息。师:听出来了吗?“归来倚仗自叹息”他读的是降调,读出了一种沉重的语气。生:(祈盼地)长夜沾湿何由彻。师:请坐,你用升调表达了一种企盼,这一切快快地结束吧!生:(慷慨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学生鼓掌)师:你不仅把声调读出来了,而且突出了慷慨激昂、悲壮的味道,可见咱们班在古诗诵读方面是很有功底的。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吟读一遍。(学生齐读)三、译读诗歌师:很好,我们读出了歌行的味道。下面我们进行本课的第二项活动:译读课文(学生译读课文)师:我刚听到这位同学把“死亦足”译读成“死而无憾”,这很好,使得我们的译读有了文学的色彩。有没有同学有疑问?生:布衾多年冷似铁。师:有什么问题?生:多年?生:(用了)很多年。